三、三邑亭上夜归人 雷鸣在王先生精心教育下,进步很快。一日先生问道:“你每日刻苦攻读是为了什么?”雷鸣答道:“多学学问。”“多学学问又为了什么?”“求治国安邦之策!”“好!有志气。”雷鸣在这里读书,每天要走五、六十里路是难以坚持的,也只能住读,但三、五日,或六、七日就要回家一趟,他不是想家,而是要回家背米。至于学费问题,看在和雷鸣的父亲交情上,王先生是不会要他交的,但那么多孩子读书,王先生也不可能全包下来,伙食是要交的。由于雷鸣家境困难,经常回家背米总是不能如愿,有时只能背十几个红薯。王先生为难了,不让他交米吧,在别的学生面前如何解释呢?王先生想了一个办法,等别的学生交完后,再轮到雷鸣交,量米时(旧是用竹筒做的升子)把升子倒过来,即用升底量米,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虽然如此,霄鸣总是六、七日要回家一趟,每次上得三邑亭来,都是累得满头大汗。一日太阳快下山了,三邑亭上热闹非凡,那位算命先生经常看见这个小孩从岭上经过。不免向他打量一下,这一看不要紧,当即吓了一跳,“这小童不是凡品。”原来这位算命先生是个很有根基的道长。他是从南岳云游到此。来到三邑亭后,就住在三清观内。与玄空道长结识,成了好友。后来谈到雷鸣的事,引起了玄空道长的兴趣。见雷鸣正从岭上经过,于是迎了上去:“小童,你经常从这经过,是干什么呀?”“多谢道长见问,小童我在崇阳王先生处求学。”“我看你骨格非凡是个学武的料子,你愿意学武吗?”“学文未就,焉能学武?”你还是学文为主,学武只要每天坚持半个时辰,三年下来,基本可以成功,徒儿请起!”话说这玄空道长乃武当派传人,一身轻功十分了得。象这三邑亭的高山,年轻壮汉也累得满身大汗,气喘嘘嘘,而玄空道长,每日早晨起来,总是坚持下山上山走一个来回,神情飘逸,如履平地。另外,还有威震武林的武当剑法,他的剑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乃是将门之子,文武兼修。 雷鸣学成以后,为的是报效国家,谁知出士以后,连续遇到几个奸臣,先后投在他们名下,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私利,为达到目的,利用一下而已,并不重用人才,而且亲眼目睹他们目无法纪,伤天害理,陷害忠良,他一气之下,毅然走入空门,上了九宫山,拜张君道长门下传遁为师。这些年来,张君道长常叹自己空有一身武艺,胸中满腹兵机,奈何无用武之地。现已年过八旬,总得物色一个人才,把自己平生所学传下去。也许是天缘,遇上雷鸣,这是他几十年来精心探觅的一位弟子,唉!今日总算如愿以偿了。这小童很有根基,将来必成大器。 从此,雷鸣每天就在玄空道长那里练半个时辰。一个精心传授,一个百折不挠。只是每次回家比往常晚了半个时辰,父母亲也不追问。除了两位道长以外,再没人知道他学武之事。五年之后,雷鸣已是文武兼备。在王先生那里学得是满腹经纶;在玄空道长这里学的是上乘武功。一日他要辞别师父了,他拜别了精心教育他的恩师王志堂先生,又来与学武的恩师玄空道长告别。临行时,道长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两句话:“徒儿谨记,上报国家,下为黎民。”“徒儿已牢记师父教诲”。而后向师父拜了三拜。师父从怀里取出兵书一部相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