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3114|回复: 0

复阅数期《溯源月刊》感提残笔赋论拙章(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6 22:32:30
来自于: - 江西南昌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复阅数期《溯源月刊》感提残笔赋论拙章
                                                                                  雷攀理
                                                                         2013-1-21子夜

在零几年我就收到台山溯源堂给我寄的《溯源月刊》,后每期都给我寄,很是感谢!通过对月刊阅读才得知,大家纷纷在刊中发表有关对我方雷氏族研究、考证等相关文章。研究、考证文章各类齐集,各述己见,百家争鸣,众光辉灿。吾方雷氏后人三姓许多的宗亲为正本溯其宗源、理枝顺其衍脉、弘扬先祖之辉德、敦亲而使后人睦其族在努力,而非吾一人孤耳!大家艰辛的探索,使我感处良多,心表敬慕!阅读数期《溯源月刊》后,觉的有些文章之圣见,确有不妥之处,故有感而发,糊此不成文理之章。
一:姜雷改“姜”为“方”是子虚乌有;
在《溯源月刊》第49期32页,第54期33页和《中华方氏全族统谱》中都说我们的始祖神农榆罔子姜雷“受封方山,得方姓......,雷公由姓姜改为姓方”,“雷公姓姜名雷,功封方山,后改姜为方姓”,“ 功封方山,后改姜为方姓,称方雷氏”,“封於方山,封姓方氏”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讨论一下“姓”“氏”的发展和不同时期所表达的意义。“三代以前,氏、姓而为二”1,所以说,在夏,商,周三代和之前,“姓”和“氏”是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姓是姓,氏是氏,姓与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2。
“姓,人所生也”3、“因生以赐姓”4这两句道明了姓的根源.姓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是父所赐承,而父姓是承祖宗所赐予,所以“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5。姓是家族系统的族号,是一脉相承的,所代表的是氏族血源于同一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同姓于宗庙”6明确的说明了姓是血缘组织的标识符号的本质,是血流的根源。也是同一血缘下传的标志。
在上古氏族社会阶段时期,失去了姓就是失去了血缘关系,若改掉了姓,就是断了血缘关系。也就失去了该部落的所有地位和权力。
在上古“盖土失则氏亡,惟有土者斯有氏”7,有了自己的土地才可称氏,才能立氏族诸侯国,“盖亦诸侯有国者之称,末有无土而可称氏者也”8,而以封之地、居之地、官之名等为氏,“各以其官,或以邑为氏”9,“氏是族的分支称号,是同一族姓衍生支裔”10,“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代有政治性,就是“国”就是“土”,有功的分封土地,“有土才有氏,有氏者才有土”11,有了土才有权可立氏族诸侯国。所以说“氏”是带有政治性的,是有地位和功勋性的,所以说“贵者有氏”12,不是谁都有氏的。
秦以前,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是常变的,没有固定的。因此在上古,父子同姓不同氏,如神农氏姜姓,方雷氏也是姜姓。所以同姓而氏不同,同氏者不一定是同姓。姓不但是同一血缘同一祖先关系人群的标记,还是伦理道德一方面重要的表现,就是“别婚姻”13。“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能,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14,此句更能说明上古“姓”与“氏”的各自的本质,在西周铜器铭文记载中,姓不到30个,氏多达300多个,在甲古文中也是姓少。从考古发现的记载“氏”与“姓”的比例是300:10,氏是姓的十倍之多。所以说,姓承袭祖而千百年不变,而氏因功、因封、因官职、因居地一而再,再而三,可千变而无定固。
到了“秦灭六国,姓氏之失”15,姓与氏原有的本质失去了。“兹姓与氏混而为一者也”16。到秦始皇后,姓也称为氏,原来的氏也可称为姓,姓氏合一用之,姓氏通称,说姓雷也可是雷氏,说是雷氏也可是雷姓。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
    而我们的祖宗姜雷,是上古神农榆罔子,因功封方山,得氏方雷,后人尊为方雷公,这是明确无需辩之。但是在《溯源月刊》第49期32页,第54期33页和《中华方氏全族统谱》中如上述,那是不堪之辩。
在《溯源月刊》第49期32页,第54期33页和《中华方氏全族统谱》中都说姜雷封方山后得方雷氏,改姜姓为方姓名雷;或说封於方山,封方姓。这不是对上古的“姓”与“氏”不分吗!可说对“姓氏”根本没有一点了解。还请笔者和有关研究者注意,在写方雷氏的时候,不要写成“方雷”,“ 方雷氏”乃氏,非之姓名,请不要回避这个重要的“氏”字;或说,请大家看到“方雷”二字时,不要理解成其姓名是“方雷”,应该正确理解为“方雷氏”。所以说“方雷氏”是一个人的“氏”的氏名,或到后来是一个族的名字,而非是一人的“姓名”。若“方雷”不写“氏”字,有人为故意说,“方雷”是姓方名雷。所以我再次请方氏和有关研究人注意,在写“方雷氏”的时候 ,请不要回避这个重要的“氏”字,还有,雷、方、邝三姓谱中都记载姜雷因功封方山得“方雷氏”,并非说是得姓。雷,方二姓都是方雷氏的后裔,雷、方二姓源自方雷氏,后分为雷、方二姓,这在《姓苑》、《中华姓氏起源》、《古今姓氏书辩证》、《元和姓纂》、《姓氏考略》等者有记载。但是我还请方氏和有关研究人注意这句“雷、方二姓,源自方雷氏,后分为雷,方二姓”,“后分”二字更应注意。
所以说我们不能用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含意去解释古代“姓”与“氏”的关系和本质。今天的“姓氏”和古代“姓氏”是不同的,说准确一点是,秦朝以前的“姓”“氏”其本质是不相同的。所以“姜雷改姜姓为方姓是子虚乌有”,姜雷封方山得方雷氏,并非得“方姓”,更不是有人说的是封在方山就得了“方姓”。 姜雷封方山得方雷氏,在雷、方、邝旧谱籍和有关文献中都记载,应以认可。
“方雷氏”去“氏”在此感慨之时,我想到了《溯源月刊》第54期33页方贵应先生的精辟句子:“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误导子孙,以讹传讹,流毒千古”。
二:姜雷封相说,文献史料查无实;
《方氏大宗血脉谱》始载:“据方孚表称方氏承炎帝之裔榆罔长子名雷,为左相,封方山........”,并还有各别方姓的老谱系说姜雷有一弟姜实,为右相。我在末认真查阅文献资料时,我还以此说为豪,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后,才知这是与史相悖无籍之谈。
1):姜雷为黄帝“左相”乃各别方姓老谱系中一家有所记载; 同样,雷有弟名“实”并为黄帝“右相”也是各别方姓老谱系中一家有所记载;
2):迄今在多数方氏老谱和雷氏与姜氏老谱中并没有有关记载姜雷为黄帝“左相”并有弟“实”为“右相”之说。
“黄帝取合已者四人”17使治四方,设立了“七辅”“六相”18 “三公”19“四史”20“百官”21这些官职,治民安邦,是中国行政制度的肇始。但在以上官职中都末提记姜雷与弟为“相”的记载,但是“雷公为黄帝医臣”这是大家都知道并有历史所记载的。但是为黄帝医臣的雷公并非与黄帝打天下时的方雷氏姜雷之雷公是一人,此有专论。
3):成书于清朝文献资料《補上古考信录》、《广黄帝本行记》、《轩辕黄帝传》是综合清朝以前有关黄帝记载的总结,但都没有姜雷与弟为“相”的记载,前者更是无籍可稽。在诸多有关黄帝有相的记载如“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苍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22。末有雷与实为相的记载。
所以我一向主张,研究家谱者,必须要实是就是,以史相符,不能为了自己脸面有光,而鼓吹自己的祖先是名门将相官宦之人,给祖先乱戴“贵冠”。那样不但无光,还给我们的祖宗在泉下无颜。
所以说,姜雷与弟姜实皆为“相”之说,只有各别方姓的老谱当中有载,而在多数方氏老谱和我所看到的雷氏与姜氏老谱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史书更无记载,且以文献资料,有关国史相悖,应以否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5-23 16:09 , 处理时间:0.077113秒, 22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