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述者:《雷氏族谱》主编雷雨宽(原土溪区区委副书记)
雷姓在原渠县天井乡是一大姓,当地十之八九都是雷姓,人数多达7000余人。由于该姓是五姓联宗而成,加之解放后不兴家谱,各家随意给小孩取名字,辈份混乱。曾为原天井乡父母官的雷雨宽早就想编写雷氏家谱。但是解放后至文革期间,害怕受到打击和干涉,雷雨宽就将编写家谱一事暂时放在了一边。改革开放后,国内很多地方都兴起了寻根问祖的热潮。1997年,雷雨宽退休后,看到雷姓在当地是大姓,供职于单位或机构的人也多,可谓望族。既然是望族,就应该让后人们知道祖地、始祖、家族演变等。
雷雨宽和宗亲都知道雷姓是以前五姓合一而成,每姓祠堂都有自己的族谱,雷雨宽想的便是将五姓族谱合写为《雷氏家谱》。随后,雷雨宽通过翻阅县志,一无所获,各姓氏老谱也无踪影。后来,雷雨宽得知一位生活在台湾的雷姓宗亲雷培金老人写了一本《雷氏家谱》,便与之联系,不久,雷培金为雷雨宽寄来了一本《雷氏家谱》。通过雷雨宽等人结合渠县县志分析,终于找到了五姓联宗的详细过程。
原来在元末明初,湖北麻城孝感乡李君佑先期迁至渠县天井乡生活。由于人少力弱,长期受到土著居民的欺负,日子过得相当窘迫。张献忠剿灭四川后,中国掀起了湖广填川高潮。李君佑的后人李端同时返回麻城孝感乡老家探亲。李端回到孝感乡后,向人们宣称,四川土地肥沃,地广人稀,迁移农民多年内不交皇粮国税,是一个美好的生活之地。于是,孝感乡向朝忠、向朝海、左先、温让、周连山五人跟着李端一起入川。当时,很多人都是被拴着双手双脚强迫入川,而他们成为当时自愿填川的一支队伍。行至渠县土溪天井乡鸡公寨下一桥坝时,六人歇气。谈起先前李君佑在此受到欺负,向朝忠就建议,既然人少会受到欺负,我们五个姓干脆改成一个姓,如此便无人敢欺负了。众人表示赞同,接下来众人又为到底姓什么而感到烦恼。那时,天空突然响起一声炸雷,抬头看天,又没下雨。大家异口同声:“这是天意,我们就姓雷吧!”从此,五姓同立雷姓,并按年龄分了长幼。老大向朝忠,老二左先,老三李端,老四温让,老五周连山,插儹为业,繁衍后代至今。后来,五个姓各建一个祠堂,并建雷氏总祠堂。后来,雷雨宽带着傅昌志等人到雷巨坪考察时,在总祠堂见到一副有趣的对联,左联为:“是其祖,非其祖,是非其祖,共登此殿”;右联为:“有祠孙,无祠孙,有无祠孙,欢聚一堂”;横联为:冯翊流芳。这副对联印证了五姓联宗一事。
雷氏后人在渠县天井乡鸡公寨附近的一条小河沟上面架设了一座石板桥,下面立了五个墩,中间墩上记载着“筹钱天启二年”等字样。后来,雷姓后人又在石板桥两边各栽了一株黄桷树,奇怪的是,后来这两棵黄桷树各发了五个树丫。上世纪70年代,一雷姓后人砍了一个树丫,没想到第二年温雷祠堂便被拆除了。后来,有人捐钱修复了温雷祠堂,没想到这棵黄桷树又发出了一条树丫。从此,雷姓人家就将这两棵树看成了风水树,永远也不能砍掉。
有了这些丰富的史料,雷雨宽在傅昌志等人的帮助下,终于编写了渠县雷姓支系的《雷氏家谱》。
雷旭摘自达州传媒网-达州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