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3654|回复: 0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1 12:34:33
来自于: - 福建龙岩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后,关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现以客家妇女与畲族妇女之间互相影响,而形成共同心理素质为例来说:譬如天足,客家妇女有自己养成天足的心理和习惯,不能轻率地说,是“宗源于当地土著畲瑶族妇女”。〔6〕客家妇女与男人一样参加自两晋开始的举族全家迁徙运动。如果不是天足,在不断迁移、长途跋涉中,难于想象能够坚持下去,可知客家妇女是有保持天足的历史。史实记载:汉族妇女以帛裹足认为美,是在五代的后唐李后主时开始的。钱载中国词笺作了详细描述:“唐后主宫人窈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命窈娘以帛缠足,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莲花中,由是人皆效之,为中国妇女缠足之始。当时仅少数人效之,到北宋时已十分流行”。〔7〕徐曾旭撰《丰湖杂记》也记载:“客家妇女其先亦缠足也。自经国变,艰苦备尝,始知缠足之害。厥后,生女不问贫富,皆以缠足为戒”。〔8〕可见,北宋时十分流行的缠足陋俗,客家妇女也不能免俗。为什么又“以缠足为戒”呢?这是“经国变、艰苦备尝”的缘故。徐曾旭所指的“国变”是“宋徽、钦北狩,高宗南渡”,“元兵大举南下,宋帝辗转播迁,……不但故家世胄,即百姓亦多举族相随”。客家人这一次“举族”迁徙移居,可苦了缠足的客家妇女。她们吃尽苦头眼看畲族妇女的天足,大脚丫子走路。爬山越岭如平地,轻松愉快,不禁想起祖先妇女不用帛缠的天足,和男人一样走路多么幸福哟!所以,她们以后“生女,皆以缠足为戒”。总之,客家妇女的天足,不是“宗源”于畲族妇女、而是有自己的天足——缠足——天足的伤心史。再如:客家妇女参加农耕劳动,这举动与中原汉族“男耕女织”的传统习俗、大相庭径。是什么原因改变如此习俗,大兴妇女农耕劳动风尚呢?据《长汀县志•杂録》记述:畲瑶妇女“榷髻跣足”,“析薪荷畚”,“种山为业,夫妇偕作”,称赞畲瑶妇女的劳动操作。客家妇女参加农耕劳动,可能是受到畲族妇女劳动的影响,也可能是因为娶了畲瑶妇女为妻的客家男人外出谋生,家里缺少男劳力,畲瑶族媳妇挑起家务和农耕劳动的重担,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这对于只会纺织缝纫、针线夸巧的客家妇女无限羡慕,以畲族妇女为榜样也参加了农耕劳动。又再如头饰发髻:闽西客家妇女把头发辫成状如独木舟的“高髻”,系上红绳,插上银簪,叫做“船仔髻”。这与畲族妇女用一支细长的竹木把头发辫成“高髻”也插上银簪和各色料珠非常相似。闽西客家妇女的头饰打扮可能是与畲族妇女互相影响的。最后,例如唱山歌。山歌是客家人喜闻乐见,抒发感情的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带来的汉族文化在闽粤赣边与畲瑶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一首山歌云:“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妹份,一条无妹唱不成”,充分表达了客家妇女是唱山歌的主角。按照中原汉族妇女的行为规范,客家妇女不宜唱山歌的,更不准与男人对唱山歌。客家妇女到闽粤赣以后,入乡随俗,同畲瑶族妇女一样也唱起了山歌。畲瑶族妇女没有文化,她们善于唱山歌,能够即兴随口创作,随编随唱,山歌行乐、以歌当话、以歌叙事、以歌抒情,唱山歌不伴动作,高声清唱,个个是歌唱能手,用独唱、对唱、齐唱、二重唱等形式,表达她们的无限才华。畲瑶妇女唱山歌的丰富内涵至今还为客家妇女所喜欢,表现出她们互相交往和影响在文化层次上爱好的共同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还表现在语言、意识、习俗、饮食、民居、心理活动诸方面。在客家先民迁徙运动中扬弃旧的糟粕,吸纳新的精华而获得的共识,也获得客家族群、群体得以形成的关键条件。
  以上所述形成客家族群、群体的条件,即客家先民在唐末五代移居宁化石壁地区,过渡到宋代元初,在那里,繁衍生息,与畲瑶族人长期杂居,通婚融合,而获得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和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使客家先民蜕变为客家族群或客家群体。假如说,客家族群的形成是从赣南到宁化石壁地区开始,在粤东北地区完成的;那么,宁化石壁是孕育客家族群的摇篮,就毫不夸张过分的了。

五、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祖居胜地

  翻开一部客家南迁史,客家迁徙运动并没有因客家族群形成以后而终结。他们受着某种影响又会掀起新的迁徙,但其主体已经不同了。从两晋之时渡江,开始南迁到北宋,是以客家先民为主体的迁徙,从南宋到明末清中叶是以客家人为主体的迁徙。客家先民的迁徙,起程于黄淮流域各地,栖止于河南湖北南部和安徽江西沿长江南北两岸以及赣江上下游。尔后,再迁移至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和广东东部北部。客家人的迁徙,起程于闽粤赣边山区,栖止于海内外各地。在国内有:广东中部、海南岛和沿海一带,广西中部西部,四川中部东部,台湾的彰化、诸罗和风山,有的回迁江西西部和湖南南部等地。在海外有:安南、爪哇、缅甸、婆罗洲的坤甸、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吉隆坡和新加坡、暹罗的曼谷和合艾,有的远往非洲、澳洲和南北美洲。他们飘洋过海栖止海外,开荒拓地,开发农耕产业,经营工商业,发展经济,为侨居地的繁荣兴旺作出重大贡献。大埔人张理开拓槟榔屿,梅县人罗芳伯开创坤甸地区,惠阳人叶亚来开发吉隆坡,梅县人谢枢泗创建合艾市。他们功绩斐然为当地居民无限景仰,尊称为“大伯公”、“大唐总长”、“开埠功臣”、“合艾埠祖”。他们侨居海外,在异国番邦,创基立业,繁衍生息,艰辛劳作,比移居国内各地的客家人,其困难程度何止万倍。因而他们也就更加眷念故里,三年两载总要回乡探望,寻根谒祖。不少老侨胞嘱子嘱孙要想尽办法将自己的尸骨送回家乡安葬,以慰叶落归根之情。他们这样强烈的故土意识,当然会想起祖先来自何方,从而寻找族谱所揭示的叙宗溯源,宁化石壁自然成了客家人宗亲朝拜的祖先胜地。
  总而言之,宁化石壁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客家先民迁徙运动中起着“乐土”和“驿站”的作用,在客家族群孕育形成过程中起着摇篮的作用,并成为客家人的祖先胜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5-23 14:17 , 处理时间:0.115139秒, 22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