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编撰史书,用于记载发生的大事件,家族编写族谱,用于收录族里的每一个人。因为这个原因:古代有世本这本书(用来记载先古帝王等人的家族世系传承);周代有小史这种官员(记载望族世系);从汉晋开始到唐朝,大家族都有志书,用来记载同宗族的人,排列他们的辈份,区别他们的辈份的高低。这样他们就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亲疏、长幼关系,从而好对父母尽孝道,对兄弟姐妹尽悌道,对子女尽慈道。大概每个人都有孝悌慈之心,但是孝悌慈的心并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人的父母,每个人都知道去孝敬,却不知道其他人的父母也应当孝敬;每个人的兄长,每个人都知道去尊敬,但是却不知道其他人的兄弟也应当去尊敬;人的子女,每个人都知道对他们仁爱,却不知道其他人的子女就如自己的儿女一样也应当对他们仁爱。由此推论,直系亲属从祖辈开始到下面很多代,以及旁系亲属,到现在已经确立的各个支系派别,都是过去一本同源的宗族。每个人我们都应当尽到孝、悌、慈的道念,不应把他们当做陌生人对待。以上就是这本族谱必须编写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们这个雷姓,开始于雷效公,雷效公是古代黄帝的臣子,封地在冯诩这个地方,此后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秦汉以前的雷姓历史已经不可考证,写谱书的人是从晋代开始写的。过去在湖南衡阳的父辈们,第一次修我们支系族谱是在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第二次修谱是在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第三次补充写谱是在道光三年(公元1821年)。本族谱的开派人物(雷氏祖先)是晋朝江西南昌丰城县令雷焕(即焕公),因为他发掘了象征吉祥的宝剑(龙泉和太阿宝剑)而有功使其永载史册。雷焕的第二十二世子孙雷千一(即千一公)在北宋元丰年,在江西的丰城,由于战功赫赫,被朝廷授予湖南衡山指挥使的官职,于是就把家迁往了湖南衡山。雷千一生了五个儿子,五个都因为军功显赫,朝廷都让给他们享受正千户待遇。千一公长子雷云先,字占廷,因工作迁往衡山雷家市居住;次子雷云光,字大臣,他的一派子孙迁往常、祁两县。三子云倪,字德廉,四子云竟,字忠义,一同迁往郴州,五子云亢,字仪山,迁往贵州贵阳。雷云竟生了三个儿子:长子道祯,次子道祥,三子道祺。雷道祯一人由湖南郴州迁往湖南耒阳。雷道祯生了四个儿子:长子雷添锡住在兴业乡,次子雷添福住在易渡口,第三子雷添禄住在杜市,第四子雷添寿住在沙头。雷添锡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雷正有,住在二甲(古地名),次子雷正通,住在四甲(也是古地名),挨着考证这些世系发展表,都是书本上有条不紊地有记载。所以雷焕(焕公)就是江西南昌的开派鼻祖;雷千一(千一公)就是湖南衡山的开派鼻祖;雷道祯(道祯公)就是湖南耒阳的开派始祖;雷正有(正有公)则是二甲的开派始祖;雷正通(正通公)就是四甲的开派始祖。所以居住在湖南耒阳二甲和四甲的子孙后代从上到下都有一一地记载于族谱之上,迁往其他地方的就没有收录了,前前后后迁往四川的我们这个宗族也没有全部收录。我们这个宗族川南川北川西川东等地到处都有繁衍,仅仅是迁往四川省叙州府宜宾县(今四川省宜宾市)各个乡的宗族也有数千人,若没有族谱记载以维持其联系,传了数代之后,相隔很远的兄弟都会感情疏远,更谈不上去尽孝道、悌道、慈道了。
我很久以来就有修写族谱这个打算了。去年春天,召集各位宗族长辈同辈,在族叔父雷日高的屋里共同商量修写谱书,用来收录四川的雷氏同宗。于是在雷日高的倡导下,在众宗亲的和议下,没过几年,便把雷氏族谱写好了。其他州县的雷氏旁支,就没有一一记载了。但凡是宜宾县(今宜宾市)的各个宗亲都分别写明了长幼辈分,往上连接了衡阳雷千一的支系历史,往下为四川的后代子孙勾画出了这样的框架:通过这个族谱,每个人都亲近其亲人,尊重其长辈,爱护其晚辈,这样孝道、悌道、慈道就会从每个人心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体现。更何况: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侍奉长官;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对待晚辈;宗族中有贤明、有远见、智慧的人更可以带头把孝道、悌道、慈道这“三道精神”发扬光大。既可以光耀族谱,又可以为国史增辉,从而使雷氏后代兴旺发达。以上就是雷氏族谱的序言。
道光二十年庚子季夏月(1840年)
岁进士即授儒学训导嗣孙雷光宇敬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