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7302|回复: 3

蒋春寿和他的雷跃龙纪念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8 21:27:45
来自于: - 贵州贵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how1.jpg

    在玉溪这片土地上,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历史名人生活的足迹。那些散落于大街小巷的老房舍或是石碑,无不记录着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人世的沧桑。要搜集玉溪的历史和名人史料,将这些历史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需要的是有心人的记录。蒋春寿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只上了5年小学的他花了12年时间搜集整理南明宰相雷跃龙的史料,开办了雷跃龙纪念馆。他以一己之力收集资料、查找文献、寻访知情者,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园地里默默耕耘,不计报酬,不知春秋。
   
    执著的地方历史搜集者
   
    很多人认识蒋春寿,不仅因为他12年研究雷跃龙的经历和那个即将向大众开放的纪念馆,更多的是因为他对玉溪地方文化历史的知识积累。蒋春寿头发花白,眼神温和。可就是这样一位73岁的老人,为了搜罗雷跃龙的史料,克服了诸多难题,走遍了玉溪的城市乡村。他节衣缩食,不惜投入自己有限的收入,就这样十几年如一日,倾自己晚年的所有精力把所有的研究投入纪念馆,供后人缅怀。
   
    蒋春寿家住高仓十三组,小时候上过5年高小,12岁时就因为经常到附近村子宣传党的政策而被很多人所熟知。很多人到现在都还记得当时那个一站到台上就开始侃侃而谈的小孩。但因家人的反对,蒋春寿失去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后来,他辗转几个城市,当过内昆铁路的修路工人,碾过米,开过吊车和搅拌机。他一生中只是断断续续地了解过一些地方文化,要收集雷跃龙的资料,可以想象他的困难。
   
    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领导本想给他安排一份好的差事,就询问了蒋春寿的意见,但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回家种田。蒋春寿说,当时他的做法让很多人不解,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想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这样才能刻苦学习,有一个好的未来。蒋春寿的苦心得到了孩子们和家人的理解,回家之后,他的三个儿女都如愿考上大学。
   
    一次偶然的机会,蒋春寿到南京看望儿子,儿子的朋友是个健谈的天津人,一有时间就喜欢问他关于红塔区和玉溪的历史文化。蒋春寿当时只对村里出的名人雷跃龙有一些了解,那也是从老人嘴里听说的故事,于是就把大概的情况告诉了那位朋友。朋友告诉他,这样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值得尊重的,可惜的是他的资料没人整理,也没留下什么碑文。文化名人不仅是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颇具教育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好这段历史,就是保护好了城市文化的“魂”。
   
    就是这样一番话让蒋春寿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忽然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搜集和整理那样一段历史,研究自己家乡的这样一个名人。于是,1998年蒋春寿回到玉溪后,就开始了对地方文化及雷跃龙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2年研究乡贤之路
   
    走进雷跃龙纪念馆,各种相关的文献资料、雷跃龙像等一应俱全。出自雷跃龙之手的那首广为流传的《九龙池倚树问溪》摆在了醒目的位置:“试问溪流几变迁,溪流曾否是桑田。浮云何事常舒卷,皓月奚为也缺圆。载酒可能方赤壁,题诗若个似青莲。相逢古今人多少,哪客与卿有宿缘。”短短八句诗还在诉说着那段悠远的历史。
   
    开始的那几年,蒋春寿也不大清楚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搜集资料,于是他跑遍玉溪的村子,从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打听他们所知道的雷跃龙事迹。也许是蒋春寿孜孜不倦的研究过程让人感动,也许是与这位历史名人有着莫名的缘分。在他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趣事。在他确定雷跃龙住址的过程中,小广场一户人家拆房子的时候,留下了“明雷尚书故里”、“文武至此下马”两块匾额;在他研究雷跃龙家谱时,村子里的一户人家因为修房子,找到了雷跃龙祖先雷震武的牌匾……还有一件被村里人誉为“传奇”的事。黔宁王沐英带领雷跃龙的祖先雷震武来到云南后,雷震武在高仓驻守安了家。多年前,一场大火几乎烧毁了高仓所有的房屋,其中也包括雷家的祖屋。奇怪的是,在这场大火中,雷家祖屋两边的耳房都被烧毁,只留下了中间一间。村里人觉得神奇,就一直没敢动过那间房屋。蒋春寿听说后,立即赶到了那间房屋,在一张老桌子的抽屉里发现了雷家十几代传人的排位,这让他欣喜不已,经过对这些素材的研究,他确定了雷家的祖谱,并认定雷跃龙就是雷震武的第八代后人。
   
    蒋春寿研究雷跃龙的事传遍了乡村,也引起了市里文化部门的关注,有人把凡是留有雷跃龙事迹的石碑及文献拿给蒋春寿作进一步研究。在研究中,蒋春寿还寻访了玉溪一些文化人和存有有关资料的人,找到了古老的《玉溪文征》、《新兴州志》及相关的《中国历史年表》、《滇南碑传》等书籍阅读、研究。那个时候,只要发现一句与雷跃龙有关的话,蒋春寿都要把整本书、相关资料甚至包括书的作者细细了解一番。10多年下来,他看过的书自己都数不清,用秤一称,竟有200多公斤。
   
    蒋春寿告诉记者,要想了解历史和雷跃龙,靠的不仅是书本上学到的,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
   
    那些史料之外的事……
   
    悉心研究之余,蒋春寿也收获了意外的故事,这是那些史料之外的事,也是历史留下的奇迹与传奇。
   
    了解过雷跃龙的人大致都知道:“雷跃龙,字伯麟,号石庵,云南玉溪高仓人,崇祯时官至礼部尚书。清兵入关后,雷跃龙回云南,与沐天波共谋抗清,迎永历帝入滇,封大学士(宰相),可惜生不逢时,有机会施展一番才华时,大明江山的气数已尽,于是他便成为十足的前朝遗老,随永历帝亡命天涯,后来在缅甸遭遇咒水之难而殉国。”我们所了解的这些历史,大多出自清人的手笔,有很多真实的历史只能从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中寻找。
   
    在研究《赞龙母碑断句》那一块记载着雷跃龙事迹的碑文时,蒋春寿发现了“蔚为帅贞,被之象服”的文字记载。蒋春寿说,据历史记载,李定国将军曾经率领大象部队打败满清军队,但从这块碑文可以看出,那并不是事实。实际上,当时率领军队的是雷跃龙手下的将军龙在田。对此,蒋春寿说,历史是胜利者所书写的,有时候真实的历史往往会被掩盖,但从一些留存下来的证据中,我们也可以多多少少还原一些历史的真相。一个地方的材料不够,其他地方可以弥补。
   
    蒋春寿说,雷跃龙是值得尊重和为后人所纪念的。这从他的墓地就可以看出。雷跃龙死后,百姓为他修建很多假墓,仅红塔区就有72处,一来是为了防止被敌人破坏,二来也能起到缅怀纪念的作用。
   
    在历经10多年的搜集整理后,2009年,蒋春寿在雷氏后人及一些热心地方文化人的帮助下,开始筹办雷跃龙纪念馆。再过不久,纪念馆将面向玉溪大众开放。蒋春寿说,地方文化要出大的成果不易,一个名人和一段历史的研究确实是寂寞的苦差事,要甘坐冷板凳,非有牺牲精神不可。如果没有为地方文化怀有一颗虔诚的心那是不可想象的。名人纪念馆在一个城市文脉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承载着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关注和想象空间,给后人以教育、以警醒、以启迪。下一步,他还将继续收集与高仓有关的材料,争取从这些收集中,研究和发现更多的历史,为保护和恢复当地历史文化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至于他开办纪念馆的意义,蒋春寿说:一个干部如果对当地的历史现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就很难说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一个青年学生如果对家乡历史不了解,不仅是一种知识上的缺陷,而且是爱国主义意识薄弱的表现。因此要对青年学生和广大干部进行历史教育、家乡发展史的教育,弘扬光荣的历史和杰出人物,激励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振兴中华……
发表于 2012-3-9 18:17:24
来自于: - 重庆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保存!
发表于 2012-3-15 22:17:35
来自于: - 贵州毕节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5-14 21:36:08
来自于: - 上海青浦区 | 显示全部楼层
宗亲不错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21:53 , 处理时间:0.161864秒, 42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