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5344|回复: 2

玉溪祭祖寻根现象扫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 02:38:55
来自于: - 云南昆明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逢清明倍思祖”
   “每逢清明倍思祖”,对于雷兴龙来说,也是一样。清明节前夕,雷兴龙在打理自家生意之余,忙里偷闲又琢磨着另一件事儿:把雷氏先祖特别是自“雷阁老”(雷跃龙)以来的家族历史搞清楚。
   “我是雷氏先祖雷震伍的第20或21代子孙(雷跃龙为第8代)。”雷兴龙说,“现在就是中间还有一代没搞清楚。”
   雷兴龙50岁,理了个平头,和一般的老板发型并无二致。谈起先祖“雷阁老”来,更显神采奕奕。

  谁不想自己的祖宗光荣伟大
   “雷阁老”虽然在350年前已经故去,但在雷氏后人眼中,雷跃龙不仅属于雷氏家族,也属于玉溪,属于中国,“雷阁老”是明朝最后一位宰相,在明朝风雨飘摇之时,忠君爱国,矢志不渝,赢得了后世的尊重,雷氏家族后人当然更引以为荣。
   “谁不想自己的祖宗光荣点、伟大点?何况有这样一位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为祖先,我们更应该研究他、学习他,把他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传承下去。”雷兴龙说。
   雷兴龙心目中的“雷阁老”是如此完美:为人刚正不阿,为官则忠君爱国,能文能武,为学则学识渊博,贯通经史,与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吴伟业、书画家黄道周等名士共同被誉为“当代名流”。

  口述“历史”  代代相传
   雷兴龙打开记忆的阀门,搜索着数十年前孩提时代爷爷讲述的有关雷家的种种故事。爷爷告诉他,雷氏先祖最初并不在玉溪,而是从现在的南京迁居至高仓。此后,雷氏家族大部分人又搬到州城。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半个州城都为雷家所有。雷氏家族中雷兴龙所属的这一支又迁往北城下坝定居,直到今天。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目前,留给雷兴龙一代的,只有一本分支家谱和一块匾,由于找不到更多的实物或史料佐证,而今能够直观地反映祖先的辉煌的东西已经难觅。雷兴龙只记得爷爷讲过,位于祖屋二楼的家堂雕刻异常精美。当时雕刻下来的木屑用秤称后,以同等重量的银子兑换给工匠作为工钱。

  祖坟“冒青烟”
   改革开放后,雷兴龙的爷爷去世前两年曾向他感慨道:“万万没有想到,勤劳致富还光荣,还合法!”爷爷叮嘱他,赶上了好时代,就要勤劳致富,光宗耀祖。
   经过大半生的打拼,雷兴龙家的产业已涵盖太阳能设备、花卉种植等。有人曾戏言,雷家祖坟上“冒青烟”,对此,雷兴龙并不以为然。他说如果真的是祖坟“冒青烟”的话,那就是祖宗为后世积了德,他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雷家祖祖辈辈家教都很严,教育子孙注重“德”。
   “做太阳能行业,虽然赚得不多,但节能减排,总是在做好事吧!花卉也是一样。(如果)围绕资源来做,肯定赚钱,但总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个,应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他说。

  寻根问祖之风在平民阶层中兴盛
   寻根问祖之风不仅在富裕阶层中兴起,在平民阶层也日益兴盛。
   2009年11月28日,通海杨广镇义广哨宋氏宗亲理事会举行云南宋氏历滇627年纪典。据介绍,宋氏于明朝洪武14年跟随沐英平定云南,从南京来到云南,历滇已627年。目前,通海县95%的宋氏居住在义广哨。明朝年间,宋氏后裔一直驻守江川海门要隘之地。明万历年间为防止流寇侵袭,宋宗奉率子孙南屯大麦地柿子园,开凿星云湖与抚仙湖通道,使水流畅通,造福一方,加之战功卓著、垦荒自给等功劳,沐英手书“功宏明国”四字以表彰。历史上宋氏家族虽以习武出身,但一直重视子孙文化教育,办校习文,敦促后裔刻苦学习,发奋读书。数百年来,宋氏族人爱国爱家、敦厚仁德、善孝和谐,为家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祀祖宗一杯清茶毕恭毕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悬挂在宋氏宗祠里的这副对联,言简意赅,道出了宋氏祖训的深刻含义。此次纪典活动吸引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宋氏宗亲,河南、贵州、台湾的宋氏宗亲代表团也参加了当天的纪典。来自台湾的宋海清说他是第一次到云南通海参加纪典活动,见到这么多的宋氏宗亲,像一家人一样,感到很高兴。崇拜祖先,认祖归宗,是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远在台湾的宗亲,更希望回到大陆寻根。来自河南的宋卫国认为,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都非常重视对祖先的崇拜与祭祀。
   通海县解家营的解氏族人从一本“文革”中偶然捡到的家谱和先祖解守的《江南八景诗》入手,同心合力,展开了一场跨越600年的千里寻根之旅。
   2004年10月,一名解氏族人到江苏南京出差,无意中在南京的地图上看到“句容”这个地名,凭着一点模糊的印象,他觉得好像自己先祖的祖籍地也是句容,于是便产生了寻根的念头。
   2004年10月16日上午8点,他坐上了开往句容的客车。满怀憧憬,一路辛劳,他终于找到了解家边,拜访了70多岁的解永钊老人,与当地解氏族人共叙亲情、互致问候、互通有无。当天,由于天色已晚,这名解氏族人匆匆告别了解永钊和解龙叶两位老人,返回句容城,坐上了回南京的客车。一天的寻根之旅,这名解氏族人并没有找到先祖的根,但他在心里说:“句容,我还会再来的。”
   从南京回来后,他参加了通海解家营的祭祖活动,并得到了一本《解家营村志》,从书中,他了解到解氏家族辛酸曲折而又令人骄傲的历史,这更加坚定了他寻根的信念。
   2005年10月,这名解氏族人再次踏上了前往句容的寻根之路。经过一路寻访,在铺头解家村,他通过实地查看和当地解氏族人的讲述,发现这里的景物与解守《江南八景诗》里描述的非常吻合,诗里提到的一些地名依然存在。
   经历多年不辞辛苦的寻访,突然间找到了自己的根,这名解氏后人看着蜿蜒起伏的花碌山和右边的大亭山这些先祖在家谱中曾有描述的景物,心中顿生一种酸楚的感觉:“我们的祖先曾经安居乐业,人才辈出,休养生息的一方乐土被淹没在这片白茫茫的水面下,我心中充满了莫名的惆怅。”

  民间学者自发研究
   如果说雷氏、宋氏、解氏后人的寻根祭祖活动是承平时代子孙追思先祖的正常行动,那么一些民间学者自发研究、弘扬优秀姓氏文化和传统文化之举,就显得更加可贵。
   家住红塔区高仓镇年逾七旬的蒋春寿老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利用本该安享晚年的美好时光,每天脚蹬自行车,肩背公文包,十余年如一日,义务收集、整理、研究玉溪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史料和传说,保护、宣传地方优秀历史文化。
   然而,他并非是一个人在奋斗。虽为一介农民,但他善于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说服、动员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加入到地方文化的保护行列中来,并与市内主流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日常互动关系,使他一个人的努力拓展为一种社会行为。
   蒋春寿最令人称道的是在历经10多年的搜集整理后,2010年在雷氏后人及一些热心地方文化人的帮助和支持下,筹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雷跃龙纪念馆。老人说,雷跃龙是玉溪历史上的一颗“沧海遗珠”,而我市还有很多像他这样的民间史学研究人和收藏家,每个人搜集制作的都是珍珠,把这些珍珠串在一起,就是一串价值连城的宝贝,对填充我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很大的意义。蒋春寿的举动感染了许多社会爱心人士。
   现在,蒋春寿老人几乎把全部的空余时间耗在纪念馆里,对馆中的资料、书籍进行整理,他还将继续搜集关于雷跃龙的东西,丰富纪念馆的馆藏,待资料准备齐全后,雷跃龙纪念馆将正式对外开放。
发表于 2011-9-4 13:00:03
来自于: - 广东中山 | 显示全部楼层
骄傲一个!
发表于 2011-9-8 12:11:22
来自于: - 四川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蒋春寿长者致敬!一个外姓同胞为了繁荣地方文化为我雷氏先祖,不享受晚年安逸,花巨资为跃龙先祖建纪念馆,我雷氏族人将永远铭记住__蒋春寿了不起!天下雷氏族人永远记住您!祝您百年健康长寿!四川武胜雷德明(秀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23:19 , 处理时间:0.152384秒, 36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