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1301|回复: 0

悠悠嘉陵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1 20:57:34
来自于: 来自手机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一年的初春,我随着甘肃民工队伍来到嘉陵江畔的宝成铁路线上,为复线工作做准备。平生第一次出远门,一切都感到很新奇。
          几天的新鲜过后,接踵而来的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精神上的空虚,体力的羸弱,生活的单调,一次次对我来说都是意志与毅力的考验,是去与留的选择。每当看到工友们疲乏不堪的神情,面黄肌瘦的苦脸,我的心头升起一种不可名状的苦处,一种孤独与恓惶笼罩心头。幸好,工头是个与我差不多的年轻人,处处照顾着我。他看我体力不支,就安排我在江边看料,这让我感到一丝温暖,也让我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
        我住在江边简陋的工棚中,每天到料场转悠上几圈之后,就来到嘉陵江边,孤独的欣赏这里的山和水。
       眼前的嘉陵江,泛着鳞鳞清波,叠叠青山与人影相照,更添几份宁静。不远的渡口上,静静地泊着一只摆渡的乌蓬小船,间或闪出川中女子俏丽的身影。临窗而望中,身边的背篓更衬托出她们的朴实与厚淳,这不由让我想起沈从文先生笔下的翠翠来。眼前简直就是一幅淡淡水墨画,让我陶醉,心想着几时能走进这幅画里去。


        一日傍晚,我偷偷渡过河去。对面是一个古老的小镇,不到半里长的小街石板铺就,各家店面低矮而又古朴;门前的青石,微微透着黯淡清冷的光辉。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幽幽一个人走过,只自己的鞋声,仿佛自己就是羁旅的古人,有些莫名的伤感。
        我走进一家很小的店铺,各种文化用品满目琳琅,而最让我陶醉的是川中的一些工艺品,大都是一些竹制的东西。我拿了一个竹制的笔筒仔细观看:它小巧精致,雕刻成筒状,筒身绘有彩色山水画,画上江水如练,近山层峦迭翠,远处朝阳喷薄。画上题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我把玩许久,店里的女子看出了我的心思,很是温和的说:“便宜着哩,一块钱给你吧,你是那边铁路上的人吧!”我点点头,就问她:你咋知道的呢?她腼腆的笑着说:我不傻呀,不是吗?我看着这么一个聪明的女子,忽有所感,我想起一首诗: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相传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一路顺长江而下,船至奉节,忽闻竹林里有歌声,他就随口而出。 此情此景,在这静夜中似幻似真,面对这样的一份明丽和清纯,轻柔与温馨,除了想随诗人的呼吸而呼吸之外,还能想什么?徜徉间,不觉已是华灯初上,街上游人渐多。我怕误事,便步出了小店,满街都是摇曳着柳丝竹影,其楚楚之态无法形容,好像有许多诉不尽的料峭故事在其中。
        原地返回时,嘉陵江的夜,更是风景迷人。宽阔的江面上闪动着两边公路上往来车辆的影子,一声声汽笛时不时地响起,一束束车灯照过江面,新修的路基隐约可见。料场上一排排圆木,一堆堆机械横七竖八地乱卧着,远处有几颗星星闪动在廖廓的天幕下。江畔翠竹簇簇,葛藤俯仰,周遭的田舍都笼罩在夜色之中。


        此时正是暮春,从小镇回来后,我的心境逐渐开朗了。在江边游荡久了,看尽了水的柔情,忽然,又萌生想看看山的念头。于是,在一日午后,我独自出来游弋,转过几道弯子,来到一块去处。两岸的山坡,此时绿意正浓。半坡上露出几块青幽幽的墓碑,显得寂寞而荒凉。我慢慢踱到墓后,此时绿意盈野,气息清新,周遭是这么空旷和安宁。我环顾四周感慨不由自主地升起:这几位墓主生前不知是何等样人物,如今长眠在青绿之中,再也唤不起。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能力与自然规律抗衡,作为物质的肉身,迟早要化为一抔黄土。人类只有一种精神,却能穿越时空,让后人感怀不已。面向这简约古朴的墓碑,我深深的鞠躬再鞠躬,以慰他们在天之灵。从墓地远眺,前峰苍茫肃立有如前导,两边群峰护卫,层层包裹;明堂开阔,江水湾环,风景排闼而入,着实是一处绝好的灵魂栖泊地。久瞻之后,我仰卧在一堆青草上,闭了眼睛,静静地倾听天籁。江风吹抚着我的脸庞,我似乎看见几位古人,正潇洒地吟唱着从眼前向我走来……
        几块墓碑中有一块最显眼,石碑高大而厚重,方身圆顶,文字古朴高深,刀功刚劲有力,可惜我已记不得这篇碑文了,只记得落款是:大清光绪元年清明立,几个字。我不由自主模仿碑上的文字,我被这有如魏碑一样的书法所折服,这么一篇文字,要用挫刀雕刻,于今或许不难,但在光绪那个年代,也真不是一件易事。我想,这一定是个有钱人家,或许是个簪缨世家吧。对于书法,我是不太懂道的,只是眼前这块墓碑,寂寞在这青山绿水间,历经多少年的风雨后,更加显得质朴而灵秀,历史总会消蚀许多无关紧要的枝蔓,而留下来的亦或就是最精彩的部分,这或许就是给后人留碑的意义所在吧!果然在后来的日子中,从当地人的口中得知,这块地是大有来头的,是川中一个富商家的祖茔。这个穴场是眠牛穴,是川中一个叫静道的和尚给看下的,当时花了多少银子,谁也不知道。只是后来的人们在周围埋下了许多自家的先人,都希望自家子孙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腰缠万贯,但都只是水中捞月,空有梦幻罢了。


        不觉之中,已是斜阳西下,霞光洒向大地,金黄色一片。我站在半山坡上,向山下的料场望去,依稀几点红色点亮了我的眼睛,似乎有人在那里,我急忙从原路返回。走近我简陋的工棚,才发现几个拾柴的女子在那里转悠。她们都天生丽质,面容姣好,我真不敢相信这样的山沟里会有这样苗条秀女。这让我想起几天前的一事:我在江边看料,闲时写点文字就放在床前,我常出去转悠,而门总是开着的。有一天,我回到工棚,一位俊俏的女子就坐在工棚的链椅上翻看着我的诗稿,门外放着她的背篓。她看见我回来了,立即站起,多少有些尴尬。大概是孤独的缘故吧,我一点也不生气,反而热情的让她坐下。她的大胆出乎我的意料,或许根本就没把我放在眼里。说了一会话,什么也没听懂,我就把话写在手心里让她看,她也学我的样子。我看见那女子芊芊的手指,白皙而修长,莲藕一般的玉臂。手掌上的生命线像是一道神奇的五线谱,我几乎看呆了,我不敢相信这是一双拾柴的手。为了掩饰我的失态,就借题发挥,我给她大讲西洋手相学,并结合中国柳庄相法,玄乎其神的胡吹一通,竞让她深信不疑。
        此后的某一天,一个阳光极弱的午后,正是上班时候,几百人像一群蜂似的涌出蜂房,不料,这个姑娘背了背篓,提着一个袋子在人群中向我招手。我走过去,她就带我到工棚后面,交给我一个袋子,并从怀里掏出一个本子,说是让我给她看看。原来这是她写的一本诗稿,袋子里是烤红薯。我真是受宠若惊,工友们都看到了,投来诧异的目光,不时还有人大喊大叫,我脸发烧,心发慌,急急忙忙的走了。


        我们住的这地方是一个叫做冉家河的车站,不远处有个村庄叫何家村,这女子就是何家村的一位姑娘。以后就与她熟悉了,她常邀请我去作客,我就去了几次。她的父亲是一个当地很有声望的人,别人都叫他老何,我也这么称呼。她有一个妹子,在广元开理发店,很长时间就回家一次,有个弟弟在村里,我们工程队到了这里,她弟就到我们队上来打工,渐渐也就熟悉了。我是喜欢看风水的,她的父亲知道了,非要我给看看不可。有那么一天,她又来到我的工棚,说是她父亲有请,我自然是乐意前往。
        她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桃树,此时桃花开得正浓,如火如荼,坡上的油菜金黄一片。当阳光洒向院落的时候,也是风景最迷人的时候。我曾对她说,她之所以这般秀气,全是靠了这颗桃树。她有些不信,我便说了一些断语,诸如:隔门临井桃花艳,内有风情染之类的话,而她总是半信半疑。她家院前不远处有个瓦窑,是她家用过的,我就说:炸响十里败,窑烧四方空,赶紧填了的好。这一类的话说的多了,她也就信以为真。这天,在她父亲的热情款待后,就一定要带我去她家族里的祖茔上去看看,我便欣然前往。
        茔地坐落在半山腰,后山高大绵远,有起有伏,太祖山,少祖山隐约可望,气脉很是旺盛;左右两边龙虎均匀,化生开帐,穴后形如龟背,上下有节,乃木星结穴;只是明堂不够宽广,对山层次不够,迎送不得力,随然出不了大人物,也可算是个温饱之家了。最重要的一点是,坟头几束姊妹花,开得极艳,我问这花为何这般好,老何说是从来就这样,我就说这茔出的女人了得。老何大惊,追问缘故,我就不便直言相告了。我借口说工地没人,我得回去了。
        此后,何家湾里人都说我是善于风水的,又有人来请,我总是推托着不去。何家湾的后山上,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一直通向山后,牛羊早出晚归踏得满路浮尘,路边的小草,春天绿得可爱;夏天的野花开遍山坡,草长莺飞;秋天里的蝉吱吱乱叫,叫得人心发慌;唯有冬天,一切都枯萎得让人心痛。山风吹来,野草弯倒了又起伏,有时被人点起一把野火烧的满山焦黑,凄凉至极。其实,一切景物都是人心灵的折射。心境好了,不管天阴天晴,都是好天气;不管刮风下雨,都有好景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老何一家人的身影常出现在我的眼前,而她也常来我们工地上,我们谈诗论文,时间长了,她的话也就听得懂了。她的新诗写的很好,后来发在长江文艺上,她也就出了名,成了当地有名的美女诗人,再后来入了四川省作协。
        再后来,当我在《星星》、《绿风》,《诗刊》上读到她诗的时候,她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人物了,而我至今也毫无建树。有一次,某文学刊物组织笔会,我在那里见到了她,而此时的她已是人到中年,年轻时的影子早已荡然无存了。我们淡起那些往事,都自个唏嘘伤感一回。如果时光能倒流的话,我真想再次重温那段旧梦。看那里的山,看嘉陵江的水,还有她在山道上拾柴时的影子。然而一切都不复返,在我的心室里,她就是一幅温馨而又感伤的图画,再也抹不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06:13 , 处理时间:0.145784秒, 36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