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的体例与内容
族谱是以姓氏相区分的家族档案。在古人看来,它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录着家族发源 、生息、 繁衍的过程,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有人说它是研究人类学 、风俗学、 历史学 、考古学 、人口学、 遗传学的珍贵资料。从春秋战国时期有《世本》《帝王谱》《诸侯谱》等以来,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名称。官方还倡导支持续修族谱。一般规定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为了实现族谱的历史价值,不应当只限于祖宗的名册系统。一部完整的族谱,主要包括如下的体例与内容:
1.谱名。如《宗谱》《族谱》《家谱》《支谱》等,并在前面注明里藉和郡县名。
2.谱序。一般由本族有声望的人来写。
3.谱论。有关谱说的名言,修谱的意义,修谱的方法等简明语录。
4.凡例。阐明修谱的体例和原则。
5.画像。包括重要人物的遗像和各种古文物的形象照片。
6.恩荣录。朝廷或上级对族中人的敕诰、 赐予 、题字 、奖赏物等。
7.家法、族规。它是约束和教化本族人民的手段,借以发扬传统美德、继承优良家风,鼓励本族人积极向上,抑恶扬善。
8.世系图表。它涉及本族从第一世起所有人的名字。有的包括生死年月、官职、学历、特长、葬地、配偶及迁徙情况等。
9.人物传记。本族典型人的业绩、风采、特殊社会奉献等。
10.坟茔。记坟墓位置、朝向等具体情况。
11.字辈谱。自定的世辈用字。本族人以此取名,辈分瞭然。一般都连缀成诗联式。
12.续后篇章。对修谱有参看意义、对本族人们为人处世有启迪作用的篇章,或者反映本族人需要知道的内容或篇章,还包括族谱编号、分发情况的篇章。
族谱编修好了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祭谱、拜谱、授谱仪式,要求本族人对族谱妥善保管。
雷承崇 剪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