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3899|回复: 0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1 12:11:41
来自于: - 福建龙岩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
宁化石壁现在属于福建省三明市、是宁化县禾口乡地区。它曾被人称为:“客家祖地”、“客家摇篮”、“客家集散地”、“客家中转站”、“客家乐土”,等等。这么多的称号,究竟怎么一回事呢?诚然是从不同角度而说的,但归根结底是与客家迁徙相关而提出来的。
  本文拟从客家迁徙运动在宁化石壁这一特定环节,探索其作用和意义。

  一、宁化石壁的地理位置和原住民

  宁化县位于闽西、毗邻赣南,古称黄连峒。唐高宗干封三年设置黄连镇,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升为黄连县,天宝元年改称宁化县,属汀州。石壁位于宁化县的县城西约23里,古称玉屏,是有一百多里的开阔盆地,被武夷山中段的东麓所围遶,蜿如天然屏障。宁化县处在深山却是闽江、汀江、赣江和韩江上游,东可从九龙溪经闽江达到东海,南从小溪经汀江达粤东韩江,西从琴江入赣江北达长江流域等,有开辟水路交通的优越条件。陆路交通有西边的“石溪岭脑”的站头隘口,沟通赣南的石城县。水陆交通方便,确实得天独厚。还有蜿蜒南北的武夷山脉既为屏障,又无巨石硝壁,却环山抱水,溪水缓流,林木茂盛,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温和,一望平川郁郁葱葱,寒冬腊月依然满目翠緑,充满生机,给农林畜牧业提供良好条件。
  闽西比赣南建治较晚,封建统治也较弱。设治最早的漳州是在唐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6)。汀州设治是在唐玄宗开元廿一年(公元733)比赣南在三国孙权时分庐陵郡设南部都尉,晋武帝罢都尉设南康郡,隋文帝改南康为虔州晚了数百年。当时汀州管辖的长汀、黄连、新罗(今长汀县西南)三县,广袤五百余里,山深林茂,“蛮僚”聚居。落后荒芜,封建势力鞭长莫及。
  “蛮僚”、“峒蛮”,在隋唐时是闽粤赣边的居民,到了宋代才专称为“畲民”。他们自称为“山客”,意指住在山里的客人。他们最迟在隋唐即公元7世纪初,就生息繁衍和劳动于闽粤赣边山区。据清光绪《漳州府志·古迹》记载:唐高宗派陈政和陈光元父子率军镇压“蛮僚”反抗,进入闽粤,其军只到达“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泉州之龙溪(今漳州的九龙江)以江为界,插柳为营”。这是说,当时镇压“蛮僚”的官兵只驻扎在九龙江以东,江的西边是“蛮僚”聚居地,官兵不敢轻意进占。明末顾炎武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福建卷》曾叙述此事,曰:“唐初,陈元光所镇压的汀、漳一带‘蛮僚’,以盘、蓝、雷、钟为姓,信奉盘瓠传说”。《资治通鉴》记载唐代镇压“峒蛮”起义,曰:“唐昭宗干宁元年(公元894)黄连峒蛮二万围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遣其将率万人击之,蛮解去,至浆水口,破之,闽地略定”。杨清澜撰《临汀汇考·畲民》卷三也记述其事云:“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曰畲客”。南宋刘克庄撰《后村先生大全集》收入《漳州谕畲》一文写道:“畲民不悦(),畲田不税,其来久矣。……西畲隶龙溪,犹是龙溪人也。南畲隶漳浦,……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栖谷汲”。畲民的生活习惯,唐代刘锡禹的《竹枝词》描述,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金钏银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李商隐的《赠田叟》诗,有“烧畲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之句。唐代诗人以民歌形式赞赏畲民在闽赣边古称黄连峒一带生息劳动。
  宁化石壁自然和人文的地理环境,为客家迁徙运动起的作用是多样的。现分述如下:
二、宁化石壁地区是一片乐土

  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一书研究客家迁徙历程,指出:客家先民受战乱的影响,从两晋南迁到皖豫鄂赣的长江南北两岸和赣江下游的栖地。其实,这时已有客家先民栖止于赣南。据江西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记载:西晋怀帝永嘉五年郑氏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东晋义熙八年壬子,郑氏兄弟迁徙南康揭阳县。又据广东惠州龙岗区《鹏城赖氏族谱》记载:“三十世硕公号筑室翁迁赤松坪(今宁都县),三十二世得公由宁都迁宁化石壁,三十三世标公迁上杭古田里,五十四世沙宾公迁长乐,五十八世厚公迁归善县淡水”。〔1〕再据赖际熙撰《崇正同人系谱》卷2《氏族》钟氏条:“东晋末,有钟简者,世居颖州,生三子,长曰善,次曰圣,三曰贤。元熙二年,避寇南迁,……贤则徙居江西赣州”。〔2〕这些说明两晋时,客家先民南迁已有少数氏族迁到赣南居住了。客家先民迁居赣南是少数的原因,可能与闽赣边的地理环境有关。因为它在上饶以南、赣江以东和闽西旧汀州,都处于自北向南武夷山的重岩叠嶂与毗邻地区隔絶、形成相对落后为“蛮僚”、“峒蛮”聚居的山区,也是汉族势力难于染指之地。如在五代十国割据时,该地区北有李升的南唐,东有王审知的闽国,西有马殷的楚园,南有刘龚的南汉,这些封建割据王国都无力扩张到此,遂成为“山高皇帝远”的封建统治空白。唐末黄巢起义、领军横扫十余省市,行军作战采取流动方式,也没有进占该地。唐僖宗干符五年(公元878)黄巢率军渡长江,入江西与王隐重相配合,一举攻占虔州(今赣州)以及武夷山西麓的各州郡县。为探明入闽道路又进兵宁化石壁,终因该路险阻不便流动行军,折还虔州引兵北上,攻陷吉安、上饶。随后,移师浙江,自衢州至建州(今建瓯县)劈山开道七百里入闽,攻进福州。唐干符六年二月(公元879)又从福州经泉州、漳州入粤,攻陷潮州、广州。黄巢大军流动方式的行军路线,从范文澜着《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一册插页“唐末黄巢行军图”,见其避开武夷山脉蜿蜓的闽赣边区,使该地成为“侥幸未受巢害”的乐土。
  贫民老百姓是否风闻黄巢大军就躲避逃跑?史书记载:黄巢率军进攻洛阳和长安时,“闾里晏然”安居乐业,老百姓夹道观看。也记载:黄巢“所过不掳掠,惟取丁壮以益兵”,“所至吏民逃溃”。可见,赣南贫民老百姓害怕黄巢抓丁补充队伍,“吏民”害怕自己为非作歹被黄巢惩罚,一遇风吹草动,闻风“逃溃”确实有之,赣南客家先民随之举家全族迁居闽西“乐土”也就很平常的事了。罗香林教授罗列移居闽西的十九个客家谱籍,其中有刘、孙、廖、虞、洪、罗、薛、李、温、蔡等十个姓氏的祖先,因避黄巢兵乱迁居闽西。〔3〕宁化石壁地区遂成躲避战乱的一片乐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5-23 18:20 , 处理时间:0.078629秒, 22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