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3495|回复: 0

客家祖地宁化石壁(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31 12:31:04
来自于: - 福建龙岩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宁化石壁是孕育客家族群的摇篮

  客家族群、群体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人——客家先民形成一支独特的族群、群体要有长期过程和必要条件。客家先民从两晋到宋初的数百年,为了躲避战乱、天灾人祸,从中原渡江、不断南迁,从无间断,难得喘息,要取得形成族群、群体的条件,真是难矣哉。罗香林教授在《客家源流考》一书的“中华民族中客家的迁移和系统”一节,认为:客家民系的形成“基于外缘、天截、内演三种重要作用”。对罗氏所提“三种作用”的“民系形成的通则”,本文暂不作评价。但是,他认为促成这个“通则”发挥其作用,是与其迁徙的“移民运动”紧密联系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客家族群、群体的形成秘密,得到一个启发。罗氏在该书中从十八个客家姓氏谱籍,指出:在宋代的客家先民“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的影响”,又掀起一次迁徙运动。然后按其迁移起程地点、迁移年代、迁移途径、栖止地点等,列表制作其迁徙的详情细节。现从迁移年代看,絶大多数是在宋末期间,只有少数是在元代初迁移的。从起程地点看。在安徽江苏起程的是个别,在赣南起程的有6个姓氏,在闽西起程的有11个姓氏,其中写明在宁化县起程的有:丘、邓、刘、巫、张、温、吴、罗等8个姓氏。他们从宋初到宋哲宗时,居住在宁化县过着太平安居生活,约有140年。如果从宋徽宗、钦宗到南宋末才移居,在宁化过日子也有170年。这次迁徙当然有外族入侵、内政腐败、躲避动乱的动机,也有山多地少、人口膨胀、另寻“乐土”的动机,说石壁有“三十八个坑,七十二个窝棚”的话来形容人满之患。再从迁移途径看:不外乎走两条路线。一条是宁化——清源——长汀——上杭——永定,再向粤东一带;另一条是宁化——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再向粤东北一带。从其栖止地域看:有些在汀江下游各县,主要在粤东的大埔、梅县、兴宁、平远、蕉岭、五华、龙川、河源、惠阳、南雄、曲江、翁源、始兴等地。〔5〕现据众所共识,认同为:凡一个民族及其族群、群体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其中必须有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的共同地域,有凝聚族群、群体的共同经济生活条件,有本族群、群体和个体社交活动的共同语言,有本族群、群体的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等等。从这些共识,印证罗氏所提示的这次迁徙详细情节,便不难发现客家族群、群体的形成秘密。
  首先看长期生活的共同地域。清康熙时李世熊撰《宁化县志》写道:“客家先民自中原南下迁赣,再由赣入闽,复由闽移粤,其与石壁发生寄居关系,盖亦时势与地理使然也”。此话是符合客家先民迁徙史实的概括,具体言之:客家先民在前次迁移栖止地赣南,因受黄巢起义、藩镇割据的战乱影响,“再由赣入闽”在宁化石壁“寄居”。其实有“寄居”一面,也有长期居住的一面。在北宋到宋末元初,又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的战乱影响,“复由闽移粤”,栖止于粤东、粤北各地。这就说明瞭唐末五代的赣南、宋代的闽西、宋末元初的粤东和粤北等闽粤赣边山区,是客家先民世世代代栖居、生活在一起的共同地域。客家先民得到这块共同地域就获得了形成客家族群、群体的先决条件。
  其次,看共同经济生活的条件:闽粤赣边是被重山叠岭所分割而隶属于三个不同省区,其水系各有自己的不同走向的山区。但是,从山区的整体而言,是以耕作土地为衣食泉源的小农社会。客家先民移居此地,繁衍后代,靠自己双手劳动,靠山地贫瘠薄土,靠赣江上游、汀江和梅江水土而农耕生活,打造了虔州、汀州、和清代重置的嘉应州等所属各县城乡市镇,为共同经济生活中心。这样,客家先民便获得形成客家族群、群体的必要条件。
  再次,看共同语言的形成。闽粤赣山区的原住居民,如上所述是“蛮僚”、“峒蛮”,讲苗瑶语系的畲瑶族人。据《畲族简史》考证,众多认为畲瑶两族同源于武陵蛮、至迟于公元七世纪初就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客家先民比畲瑶族人晚来该地以后,与畲瑶族人混杂在一起居住。客家先民从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汉族文化的文明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磁吸力,对畲瑶族人产生了极大影响。事物的影响作用总是双向的。客家先民影响畲瑶族人,反之,畲瑶族人也会影响客家先民,应当说是互相影响的。现以人际交往工具的语言以说明他们互相影响的作用。客家先民讲的语言是中州古汉语。南迁以后的栖止地从广袤平原变为偏僻山区,客观环境变了,与中原汉人隔絶疏远了,与畲瑶族人杂居亲近了。作为人际交往工具的语言,随着时空推移也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带有凸显的地域性。它以古汉语为基础吸纳畲瑶族语,演变成为独特的一种方言,即客家话。例如:客家话叫母亲为“阿姆”,叫臭虫为“干蚍”,是吸纳畲语而来的。客家话把“咬”说成“啮”与瑶语同音。畲语叫房屋为“寮”,客家人用茅草盖的房屋叫做“茅寮”。客家话是以古汉语为母体的,它保留古汉语的词儿自然多一些。例如:客家话把生火做饭的木柴叫“樵”,是古汉语的词儿。许慎撰《说文解字》注:“樵、散木也。从木焦声,作焦切”。可见,古汉语的“樵”,即是客家话的木柴。又如:客家话把吃早饭、叫“食朝”,吃午饭、叫“食昼”,吃晚饭、叫“食夜”。客家话的“食”是保留了唐代的古汉语的词儿。客家话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首先在宁化石壁讲汉语的客家先民与讲苗瑶语系的畲瑶族人相交往,而初步形成客家方言。尔后,从赣南闽西移居到粤东的客家先民又与在那里的畲瑶族人杂居交往,通婚融合,客家方言便最终定型了。梅县的客家方言作为客家话的典范,就是证明。假如说,北宋时,在赣南闽西形成的客家方言是初步的:那末,最迟在宋末元初,客家方言就达到作为客家人的共同语言的定型程度,从此获得形成客家族群、群体的决定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5-23 19:55 , 处理时间:0.078376秒, 22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