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查看: 1430|回复: 0

雷氏考略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8 12:33:28
来自于: 来自手机 - 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氏先祖因何来到蒲家山,又在何年月来,这是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为解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及三阳川峪口雷氏家谱,也在三阳峪口群里做过探讨,但都收获甚微。村上有人说我们在峪口村是十房头,但峪口人说,他们村只有五个房头,没有十房头之说。又有一说是峪口总门里三房头。我问遍峪口群里的人,都不知道“总门里”三字之说,我想,这大概是过去的老名字,当今都不这样叫了,后来的人也就不清楚了。也有人说,父辈小时候曾去峪口“野鸡嘴”上坟,听峪口群里人说,“野鸡嘴”是三房分的老坟,这样的话,说明我们是三房分应该是对的。我再查雷氏家谱三房分的记载,但都没有高祖(雷光殿),或曾祖(雷启春、雷启科)的名讳。这就是说,三阳川秦鞏雷氏家谱就根本没有我们这一支先祖的记载。在雷氏家谱中有这样的记载:峪口村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二十九世孙时智公由秦城(天水)迁来三阳川,卜居于九峪沟口东边营造住宅,娶陈氏生二子,长名弘生一子,次子凉生四子,故我村有五房头之分。引九峪沟溪水灌溉田园,子孙得其温饱。不幸者,清同治七年十二月,乱军侵邑破寨伤生,十存一二,全村幸生者九十三人,田园荒芜,荆棘生巷闾,财狼白昼出没,哀哉!痛哉!所幸者,奈列祖列宗之余荫,祖先含莘,既既济济,方有今日盛况,烟户三百余家,男女一千五百余口,耕地上千亩。姻谊外户五十余家,男女四百余口,和睦相处,田头欢娱,亲如一家,当勉子弟并肩携手,共同建设家园,繁衍子孙。
      从上面一段话来看,同治七年的战乱是相当严重的,根据有关资料推考,那时我们的先祖应该还在三阳川,还没有来到蒲家山,我们的先祖,也就是那时战乱后的幸存者。如果仅家谱按图索骥,也可能误入岐途,因为光绪六年,步霄公续谱时,从太祖重华公为一世祖,推考列次续至四十七世。民国十四年,又以宋以动为一世列次,前后矛盾,说法不一,我们这支如果有记载,或许就在这里,但后来的家谱都是以步霄公的说法为准,这就是说,以前的记载,多有不妥之处,若细查某一时期的事,或许是不够准确的。再一个就是尊从祖制,三十年一修谱的说法,那么,在民国年间,又有过一次修谱,这时,我们应该已经来到了蒲家山,而修谱者或许不清楚我们这支的去向而难入家谱,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另外雷氏家谱在解放后,经十年浩劫,几乎失散,幸有四十八世孙同心公,不畏鞭笞,以身护谱,精神可嘉。
       雷氏系方雷氏之后,子孙兴望,遍及各地。西和林泉为始祖隐居之地,礼县蔡华山为雷氏墓地,秦州为世居故里。以动公由京城迁陕西邠州,葬于新平县境。时后先祖子孙多葬于天县境,如南五台、渭南葛条坟。再后因子孙众多,分居各地,谱内未续者不知有多少,或因兵燹失落,或因路途阻隔,交通不便,誊集困难年久失系。但追根溯源,不失共宗一脉,千里相遇,尚能同声同气,亲如一家。谱内者,如西山、陈大长房、石佛二房、中滩雷王集、涧沟、清水雷家河、三合河滩、西坡里、新阳王家庄等处,均有雷氏后代耕居。而蒲家山雷氏也可能就是谱外者一说。
       雷氏从西晋至今,经历一千六百余年。据谱所载,文略武备,历代不乏。唐之雷万春公,因谱失落,但史有所载,系张巡偏将,与主帅同守雎阳,城陷不屈而尽忠。宋之兵部侍郎以动,元之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震亨,明之荣禄大夫右都督雷龙,清代父子举人八人,民国尤有保定陆军军官军校生雷毓英、洛阳高级军官学校,曾任四北军杨虎城部骑兵团上校团长、师长的雷毓震、黄埔军校第十期毕业的雷毓岱、第十六期雷立德、雷振鸣、第十七期雷英,学士雷鸣万等。
       从下往上推算,蒲山雷氏高祖应在清光绪年间,高祖雷光殿生二子启春、启科。高祖从峪口来时,携二子定居于蒲山。是否因亲而来,随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从雷氏家谱可查知:《峪口雷氏重修家谱序》,是在光绪庚辰年间写成,落款是“光绪庚辰岁秋八月姻谊秦安增生蒲兆纯谨识。蒲兆纯何许人也?目前尚未知。但蒲兆纯是雷家姻亲,又是秦安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蒲兆纯是不是蒲山蒲家的先人,还有待考查。但这与先祖来蒲山的时间、人物和姻亲而来的说法已经接近了。再从雷家留传下来的先祖旌幛来看,也正是那个时期的东西。幛之原文大意是说,曾祖启春在略阳经商,父殁三年为父过三年冥寿而歌功颂德之语。而后面落款是:大清光绪岁次屠维大渊献建辰之月上浣。由生员苏学眉书并撰。上面这个落款其实是古人的嚼文咬字,读之令人生厌。“屠维”是天干中己的别称,用以纪年。一作“徒维”。《尔雅·释天》:“﹝太岁﹞在己曰屠维。”《淮南子·天文训》:“未在己曰屠维。”高诱 注:“在己,言万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维。屠,别;维,离也。”参见“岁阳”。
“大渊献”是亥年的别称。古以太岁在天宫运转的方向纪年。太岁指向亥宫之年称大渊献。《尔雅·释天》:“﹝太岁﹞在亥曰大渊献。”后亦用作十二支中“亥”的别称。《史记·历书》:“尚章大渊献二年,闰十三。”司马贞 索隐:“尚章,癸也,《尔雅》作‘昭阳’也。”张守节 正义:“二年,癸亥岁也。”
“建辰”是三月,“上浣”是上旬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大清光绪己亥(1899)年三月上旬的意思。
        曾祖是兄弟二人,我们是二房里,二房又生五子:清善、罗善、根善、继善、元善。高祖娶妻张氏,又是徐张娘家,由此可知,应该是高祖时期来蒲山是没有问题的。而蒲兆纯我疑是雷家女婿也是说的通的。人之迁移定居,往往都是亲戚关系,而蒲兆纯在《雷氏重修家谱序》中自称姻谊,岂不是最好的明证。以前我曾说过,雷家先人路过之说,只是听别人说的,不足为信,而这种姻谊关系还是比较靠得住的。蒲兆纯不止写过《雷氏家谱重修序》,还写过许多赞美雷家先祖的赞诗,落款时间是: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南吕月秦安增生蒲兆纯赞。光绪,为中国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即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前后三十四年,自公元1875年-1908年。光绪六年即1880年。南吕月,就是八月,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光绪六年,由雷氏四十六代后裔雷步霄重修《雷氏家谱》,蒲兆纯作序。四十六世也正是蒲山雷氏高祖的生活年代,而雷步霄就是与高祖同时代的人。
       在雷家人的口传中,说曾祖在四川经商时,与当地官员多有来往,还说与知县是很好的朋友,代知县断过一桩公案,传为美谈。真与假,姑且不论,但雷家先人,代代崇尚儒学,尊师护教,这倒是真的。历代先祖与文人学士多有交集,他们往来应酬,诗赋唱和,举不胜举。这里不访选几首:

其一 、赠雷氏世家
雷家素见出英贤,文武衣冠继世传。稟赋雄才应鸮鳧,赐封厚爵喜蝉联。奇才作栋由抡斫,美玉为盘作磨研。后辈当追前辈迹,修身武学趁青年。
     ——礼县训导曾守静

其二
自是雷家积庆深,雷家公业潤朝廷。应知先世流芳远,代代衣冠霭缙绅。
———知县张泰
这样的诗还有许多,都是当时官员与名家所题。
      据说曾祖把生意做的很大,成了当地的大商号之一。某一年从四川经陇南回老家蒲家山时,就顾了花杆,那时没有车,不像今天这么交通方便。花杆应该是南路人的交通工具,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一路上,随然没有吹吹打打,但有四个人轮换着抬橇,长途跋涉,走走停停,晚上投宿,白天赶路,还是有点招摇。几天的程,于某一天的日落时分,抬到了云山镇,当时云山镇上雷家有铺子,曾祖便投宿在自家铺子里歇息。晚上,自家兄弟相聚,自然是酒席招待,酒过三巡,都喝得不知天高地厚,人事不醒。第二天一觉醒来,才发觉不对劲,打开包裹一看,来时所带銀子被人家全部偷走。据说打来路上,贼就跟了一路,一直跟到云山镇才下手。可怜曾祖就这样伤透了心,生意也就慢慢的无心经营了,直至后来倒闭关门。
    曾祖生五子,大祖清善
   、 二祖罗善、三组根善、四祖继善、五祖宏善。我家爷爷是四房,即继善。我爷爷自小在天水火柴厂上班,后来一直干到经理,每年回家时,带回好多的火柴,给蒲山村每家人家都要散到,不忘一户,村上人无不感念。那时候也是雷家最为旺盛的年间。往年间的事,说来也长,其它事与今天要说的主题无关,就此打住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雷氏家园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05:59 , 处理时间:0.191111秒, 36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