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基因 科学依据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方法不约而同地对中国姓氏进行了科学研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人姓氏是一种重要的国情资源!姓氏已深深地埋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是一种抹不去的根亲烙印,是一类能够世代遗传的血缘文化“基因”。中国姓氏文化不但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字学、考古学等传统的文化领域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由于中国人姓氏的历史和传递规律,决定了它在探讨人类起源、人群迁移、民族融合、对中国人遗传基因的进化和保护、乃至疾病类型分布和药物学等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姓氏,原是每个人的血缘标志和文化符号。 姓,字型为左右结构,左“女”右“生”,从“女”而生。蒙昧时代,原始人群居杂婚,近亲婚育,为消除这种危害,于是制定了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标志着人类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妻从夫居,子女不再属母族而归于父族,世系以父方计,母系姓族遂转为父系姓族。 “姓”作为家族标识、称号,最早起源于人类的图腾,表示自己是对某一个天气,某一个气象,某一个地方,对动物崇拜的时候,把自己氏族联系在一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即姓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而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又来源于远古时代的各种图腾。风、雨、雷、云等与自然相关的姓氏又与自然崇拜、图腾相关联。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方面。当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能够进行思维之时,注视着周围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的千变万化,就开始了沉思默想。原始思维是天真、浪漫的、直观的和离奇的。日出日落,月亮盈亏,寒暑节序,雷霆风雨,这一切的一切,先民都认为由神抵所主。“万物有灵说”从此产生。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变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从而激起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因此,自然物便成了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国语·鲁语》:“社被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前哲令娜之人,所以为明质;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睑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说出了上古人对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的大自然崇拜的原因。19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指出,自然宗教的本质同样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不过是用自然被人化的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那些最能激起人的依赖感的现象中的变化,乃是使人觉得自然是一个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而虔诚加以祟拜的主要原因。如果太阳老是呆在天上不动,它就不会在人们心中燃起宗教热情的火焰。只是当太阳从人眼中消失,把黑夜的恐怖加到人的头上,然后又再度在天上出现,人这才向它下跪。”对于自然的依赖感,再加上那种把自然看成一个任意作为的、有人格的实体的想法,就是献祭这一自然宗教的基本行为的基础。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大自然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这些现象为原始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所不能承受,这种超人的力量震撼着原始先民的心灵,从而便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所产生的原因。 在原始人的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这种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类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不能征服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只有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这种对自然力的崇拜,直接表现为对自然物本身的崇拜。原始人类通常把自然力拟人化,赋予自然力以形体,雨有雨师,风有风伯,雷有雷公,云有云神,因此,费尔巴哈在论述宗教的本质时曾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为自己感觉到依赖的那个东西,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最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生产力的低下,大自然一方面给赖以生存的人类提供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自然崇拜就是这一矛盾冲突的产物。诸多自然天体现象中,最令人恐怖的莫过于雷鸣电闪,原始人一方面对雷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又依赖雷,因此,“雷”受到原始人类的格外崇敬, 久而久之,人们对“雷”形成了神化观念。雷神便成为最早的自然神之一。文字上看,中国的“神”字,古代无偏旁,写为“申”字,甲骨卜辞中的“申”字即“象闪电之形”,从中也看出雷神为最早之神及其至尊地位。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样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在历史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但是除了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支配着人,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的幻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雷神是最早的自然神,获得社会属性后,就与人之始祖等关联。 从文字的层面看,“雷”字,象形。早期甲骨文为指事字,在闪电(申)四周加几点指事符号,表示伴随暴雨、闪电发出的巨响。晚期甲骨文在闪电的两边画两个“田”(田,代表战车的轮子),显示古人相信伴随闪电的震天巨响,是在天穹轰然驰过的天神战车发出的。造字本义是天神战车在天顶轰然奔驰,发出震响。金文加“雨”,强调天象景观,并将两个“田”(轮子)写成四个“田”(轮子)。篆文省去闪电形状,省去一个“田”(轮子)。隶书再删去两个“田”(轮子),简写成“雷”。 雷,对畲家人的影响更是十分深远。“畲”,是“刀耕火种”之意。雷姓畲家早期在今粤、闽、赣三省交界的凤凰山区,诸多自然天体现象中,最令人恐怖的莫过于“Long Long”的巨响。“Long Long”巨响前是乌云翻滚,接着是惊天动地的巨大“Long Long”的巨响,和形如银蛇狂舞、似乎要撕裂天庭的闪电交织在一起,然后是狂风暴雨,引发巨大的泥石流。天崩、地裂般的“Long Long”的巨响,击中高山巨石,击中擎天大树而引发森林大火,击中动物,击中人……它似乎可以毁灭一切。而另一方面,大火过后,到处可见被烧死的动物,随手可得,被烧烤过的兽肉味道更鲜美,且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带来了温暖,扩大了活动范围,开始用火。火的使用,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脱离动物界。进而用火驱赶、围歼野兽,行之有效,提高了狩猎生产能力;焚草为肥,促进野草生长,出现刀耕火种。Long声震动,万物苏生;Long声息止,万物萧瑟、枯萎。Long又是起火、降雨的先行,感觉到风、雨、电等是“Long”所主宰,因而,一方面对雷感到恐惧,另一方面又依赖Long,因此,“Long”受到格外崇敬, 久而久之,对“Long”形成了神化观念,并成为标识,最后把“Long”作为群体之姓。畲族直到如今,在传统服饰、彩带上保留着许多雷纹,是雷崇拜的遗留。汉文献早期记载畲家雷姓时,用的是“耒”、“娄”、“蒌”、“楼”、“吕”等,这些文字不是畲家早期的多个姓,而是不同的学者用汉字注畲语“Long”的语音,因其内涵都是打雷的雷,汉文字是“雷”,后来就成为了“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子孙的繁衍,同姓的氏族又分成若干分支散居各地,形成了区别贵贱的“氏”。《通鉴·外纪》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左传·隐公八年》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即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被分封的诸侯多与周天子同属姬姓。能够被“赐姓”、“命氏”者都是有爵位、官位、封地,可以入宗庙的贵族阶级。所以“氏”可以明确表示自己的家族出身与社会地位,于是“氏”就有“别贵贱”的作用。先秦时代,只有贵族有姓氏,故郑樵云:“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无名无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中国人开始以氏为姓、姓氏合一。 “氏别贵贱”的作用在汉代愈演愈烈,并成为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最终导致门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选官、进爵、结婚、福利等方面均以其姓氏家谱品评高低。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导致《晋书·刘毅传》描绘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于是就出现了“姓氏”的政治性。 姓氏的政治性、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突出表现为皇帝的赐姓;另一方面,封建专制者又以避“国讳”的名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方式,对某些姓氏强行改易或限制统辖区内所有成员对某些字眼的姓氏使用。百姓也往往政治因素,为避祸而改姓。封建统治者一直歧视畲家,因此,畲家的第一姓——盘,被迫改为“潘”;雷姓改为“施”、“许”姓;蓝姓改为“徐”姓,等等。还有民族的融合改姓,其中以北魏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最为著名,当时,一次就改了144姓。姓氏受数千年政治文化影响,导致“姓”原本作为家族血缘关系的模糊性,一个民族有许多姓,一个姓氏有不同民族,同姓不同宗。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世界上天地之物都有其根源,而血缘寻根是人类的天性。寻根意识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之一。姓氏寻根,是中国人寻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 姓氏寻根,各姓氏家谱,基本上是引申到史前的传说人物为共同的始祖,这些始祖,实际上不是血缘始祖。而是文化始祖。且文化寻根其世系是粗线条的,掺合了各种传说、攀附的成分。当今,在我们的各姓氏宗族,开基祖以前的历史,大部分是断代的,不能历史的完整的与始祖联系起来。 那么如何寻找血缘始祖与关系呢?可用人的基因。 人体的23对染色体中的第23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分X、Y两种,男性精子中带有X、Y两种染色体,女性卵子中只带有X染色体,是可以遗传的。中国人的姓氏以父系方式传递,故姓氏形成了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每个姓氏相当于这个位点上的一种等位基因,其传递方式是父系遗传。我们曾将几十年来收集的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计算机聚类系统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且在过去的一千年中竟没有多大的变化!姓氏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用基因与姓氏联姻研究,在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形成了一个分支,就是姓氏群体遗传学。它是利用人类姓氏的特定传递规则,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进而分析人群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上人群迁移模式等的一门学科。目前,“姓氏基因”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同是汉族姓氏,,从血缘上分成两大分支,以武夷山——南岭为界,表明了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 《畲族雷氏志》,收集了1997年以来全国不同地区与部门、不同目的、不同样本的畲民基因检测结果,结果都是南方基因,百越源于广东一带,后慢慢扩散开来,且证实考古学、族谱关于畲家人的迁徙路线。尤其是,他们的Y染色体M7非常古老,是一种原生成分,而不是通过交流而获得自其他民族的;非常特别是有很高频率FIa单倍体,其他民族很少见。FIa是古老单倍体,并且流传到了其他各个语系人群。同时结合民族记忆:全国畲民一致认同本族群来自今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凤凰山,唐代之前凤凰山包括如今韩江、榕江、九龙江、晋江的四江流域。多数文献特别是早时文献记载畲家雷姓不是来自北方,而是南方土著。114部畲族雷氏家谱及畲族其他姓之谱都记录来自三省交界的凤凰山地区。分析了考古资料尤其是近些年的考古新发现,漳州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晋江深沪湾旧石器遗址,从时间与生活方式看,此两处古人处于直立人阶段。漳平奇和洞考古发现1.2万年前的头盖骨(入选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东山发现一万年前肱骨残段,表明直立人已进化至智人阶段。考古界认为“北有山顶洞人,南有奇和洞人”,奇和洞人代表了东南地区土著文化。已发现的现代人遗址有近百处,具有代表性的是,潮州象山人距今8000年左右、陈桥人距今6000年左右、后山人距今4500年左右,这个时期是部落、部落联盟形成时期,族群共同体在周代称之为“畲家”。凤凰山地区古人类进化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封闭性的特点。直到晋代,才有其他族群进入凤凰山,进行与畲家人交往交流交融。如今,全国畲民运用的“shang ha wa”(畲语)与凤凰山相同。 《畲族雷氏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畲家历史,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基因遗传等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凤凰山古代遗存,使畲族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畲族雷氏的认知,科学回答畲族雷氏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当然,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并达成共识,即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畲族雷氏志》直接记录的是畲族雷姓的历史与文化,同时反映了全体畲族人民丰富多彩历史文化发展风貌,在共同缔造中华文明中所做出的贡献,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姓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畲族雷氏志》的研究、记录方法也将为其他姓氏研究提供新的路径。 袁义达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原遗传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2月20日 |
|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3 11:25 , 处理时间:0.121346秒, 40次请求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