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中华雷氏网 雷氏门户 雷氏宗祠 查看内容

雷氏永昌

2010-5-19 22:07| 发布者: 广西贺州雷鸣| 查看: 9918| 评论: 1|原作者: 广西贺州雷鸣|来自: 原创

摘要: 很高兴我们雷氏有这样的交流中心,在此非常感激各位雷氏兄弟为此付出的努力,我想问为什么论坛我注册不了?另盐田河百亩堰村的雷氏宗祠是不是要维修?这是我们祖上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雷氏的伟大建筑,是我们全雷氏的骄傲,在此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爱护它,我想捐款资金去维护它,尽我雷氏子孙的一点微薄之力,虽然我从没见过它,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看我们的精神之地。我特在此承诺:凡以后我雷氏有需子孙捐款用于雷氏之事,我将尽我所能为我雷氏的昌盛做贡献,请我雷氏宗亲联系我。
很高兴我们雷氏有这样的交流中心,在此非常感激各位雷氏兄弟为此付出的努力,我想问为什么论坛我注册不了?另盐田河百亩堰村的雷氏宗祠是不是要维修?这是我们祖上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雷氏的伟大建筑,是我们全雷氏的骄傲,在此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爱护它,我想捐款资金去维护它,尽我雷氏子孙的一点微薄之力,虽然我从没见过它,希望我有生之年能看看我们的精神之地。我特在此承诺:凡以后我雷氏有需子孙捐款用于雷氏之事,我将尽我所能为我雷氏的昌盛做贡献,请我雷氏宗亲联系我。
3

难过

高兴

感动

愤怒

搞笑

无聊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宁静のの致远 2011-8-9 14:13
昌林宗亲:南充归来查看到您的长文,在天震公一世与雷依祖之间承传关系上不能苟同。您也触及到代龄问题:20一30年为一代都符合生命周期律这能统一。炎帝十世孙八世帝输罔兵败阪泉这段历史已有人写有专记。<黄帝内经>来源于<神农本草>,没有雷公天震(岐伯)与圣祖妣陈地风寻女(风为中华第一姓)石室奇缘成婚的典故,就没有雷公三子及长女嫘祖、次女方雷氏均嫁轩辕氏之说,也就没有轩辕氏代神农氏行天下的历史说法。哪来的&quot;炎黄子孙、华夏儿女&quot;一句话:雷氏脉源不清,其他兄弟姓氏也就溯源无据,那不是我中华民族一大笑话吗?我们今天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弄清楚查明白才对。四川武胜雷德明(秀明)
引用 游客 2011-2-8 17:40
我认为必须维修,不过盐田河百亩堰村的雷氏宗祠,在什么地方。请告知,谢谢!
引用 游客 2011-1-5 13:12
姓氏起源寻根溯祖   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相传,神农氏(今随州有神农居住洞)娶莽水氏之女生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榆罔,榆罔之子居雷泽,以雷为氏。到黄帝时代,雷氏部落与帝密切,黄帝娶西陵之女雷祖,生玄嚣。有个臣子雷公相黄帝伐蚩尤有公,封于方山,称方雷氏。方雷氏为炎帝神农氏八世孙帝榆罔之长子。(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雷以功封于方山,得方雷氏,雷封在的方山在哪里?山西、山东、陕西、浙江、云南等都有方山一地。但今天,人都认为封雷的”方山”在河南。虽然均记载在河南境,但说法各一。不同一处:”河南禹州方山镇一带”;”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但嵩山之余脉,有外方山,是洛阳市南与平顶山市西交界之山脉,而不是”方山”。若”方山”指”外方山”,那禹州西北当是登封市境内。河南中北当是郑州市治区,不合地理位置。”方山镇”是一个地名,而不是山名。还有的说是在河南叶县,没有统一的答案。而雷以功封于方山的”方山”到底在哪里?还有待以考证。雷以功封于方山,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又因榆罔帝都于陈,黄帝又降封榆罔于雷氏,方雷氏族于黄帝族关系蜜切,黄帝帝都又立于河南境多处,所以多人知榆罔之子因功封方山,传唱之后,又不知准确位置,所以误载为河南境之方山是也。雷虽然封于方山,但是雷应封而未从也,而是北上居于雷首山。”雷首山”今天山西省永济县南,西邻华山,东偏邻灵宝。雷泽一说是雷水,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雷首山。雷因何居于雷首山?隐也。其一:雷为榆罔子也,榆罔失帝位被黄帝降封于洛水雷氏城,榆罔未应命,南迁终至湖南。其二:对山西地理了解,在与蚩争尤战时,常于其父在山西天镇、山阴、榆林、榆次、阳曲、榆社作战。榆罔还在榆林、榆次立都。其三:因榆罔不听劝,轻信轩辕,权令给了轩辕,轩辕用权”号令诸侯,以征不亨,有不从者,征伐不赦”。到后来”诸侯畏惧,宾从轩辕氏,轩辕氏摄天子事,挥师南下。榆罔时已有名无实。”方雷公因榆罔弗德,政求急务,乖人斗捷,谏而非听,隐居雷首山。所以”雷得姓由来,源出方雷,单姓为雷,发祥地雷首山。更好的说明了雷首山是方雷氏的发源居之地是也。轩辕黄帝统一天下,至有熊灵宝黄帝作《内经》时,有二百多年(轩辕黄帝芒,公元前4510年,至有熊灵宝黄帝未,是在公元前4300年。方雷氏在雷首山居后氏族关系非好,到有熊灵宝黄帝时,方雷氏后人始名。”黄帝时,有大臣雷公,雷公为黄帝臣”;”黄帝命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 说明雷公乃有医道之人,”有熊黄帝访求学仙道(乡食)玉之术,又西行岐山问岐伯。回途中收方雷氏雷公为徒”。岐伯为黄帝之臣,与雷公是同一时期人。可知黄帝臣雷公确为方雷氏之裔也。有熊灵宝黄帝一气衍三汶,寻仙访道,作《内经》。”往来岐山、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山之间,与岐伯、雷公论医”。首山是中心位置,是黄帝西行岐山东进泰山的驿地。而首山在灵宝之邻,”雷首山又称首山”,”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荆山之阳”。何光岳说”首山在今襄城南五里”,襄城今河南省治区。河南省自然资源矿产100多种,铷,锗,锂,锰等,未见铜列入。山西省自然资源矿产120多种,铜是重产之一。可见黄帝采铜的首山并非襄城,而是山西省永济县南的雷首山之地也。从雷公始,方雷氏部落一分为二,雷氏部落、方氏部落。雷氏部落承雷姓,雷姓始来。此后雷姓子孙昌盛,历少昊、颛顼、高辛、帝舜、帝禹,时约2000年至夏。当高辛氏族东迁至山西时,有一些雷姓人加入到了高辛氏部落联盟。雷姓子子孙孙的这一千多年里发展强盛,到夏时已是一个强盛豪大的氏族部落,而且和夏王朝的关系很密切。商灭夏后,有一支雷姓随夏桀南逃于南巢,今安徽省南巢。在商统治时期里,雷氏部落多次与商王朝发生战争,,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商王朝”帝其令雷” “帝其于一月令雷” “贞,其令二月令雷”,驱使雷姓。战败后,雷姓部落分化为雷、丰、离三个部落。雷为本部,势力大为分化。离部落后来迁山东的东莱,为商周时期的莱国,称离氏。在商王朝的驱使下,雷姓部落不得不四处迁徙,有一支雷姓迁于今江苏郯城一带。”郯城的雷氏曾建立了雷伯国”。”雷伯国,汉有雷侯,属东海”。海是汉郡之地,在郯城。南迁的雷姓,称俚人,因雷俚音近,俚又称里,后来归为蛮的一种, 所以在南方的蛮人里有雷姓。俚户蛮之别落也,后汉谓之俚人。里,蔓之别号,呼为俚人。南迁于江、浙、皖的雷人,因于越人杂处,渐越化融入越族,所以在越人里有雷姓。汉代时俚人已南迁湖南、贵州、两广及越南一带,与苗、瑶、巴、僚、濮、越杂居。隋唐以后,在岭南的俚人定居于雷州半岛。自唐至宋,雷州半岛的俚人有一部分迁入海南岛,称为黎族,是黎族的一支,称加茂黎。所以黎族即雷民或俚人偕音。有一支雷姓西迁至陕西、甘肃至甘、青、川岷山之间。这支雷姓后来演变为羌雷,在羌雷中有一支雷姓称为犁羌,犁羌迁至甘肃的合黎山,至汉初迁至新疆,建立蒲犁无雷国,都城叫卢城,“卢城乃雷城之讹”。雷姓是一个典型的古老多民族姓氏,除汉族外在少数民族中也有雷姓,如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但以畲族雷姓为众。传说畲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三公主。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篮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云头生得好,拿笔取姓就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翌郡“武骑侯”;女名淑玉,招婿钟志深,受封颍川郡“国勇侯”。宁化县博物馆收藏一幅《神像祖图》,画卷长达10米左右,宽36公分,纸质,工笔重彩,画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秋,雷法贵置。原为宁化县治平乡连里坪畲民雷姓珍藏,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左坑畲民上交政府,画卷以连环画形式,反映畲族先民传说:由龙犬出世,御敌立功,娶高辛帝女为妻,繁衍畲民后代的传奇故事。但是,也有一些畲族《雷氏族谱》对此有异说,如青皎《冯翊雷氏宗谱》指出:”哪有盘瓠狂谬之说……致令无识之徒借资口实,群相诟骂……弗惮与尔等与见缕言之,励力览史,何作无知?”专家们考证史籍,也得出不同的结论:畲族雷姓出自黄帝臣雷公之后(《姓苑辨证》、《帝王世纪》、《名言氏族言行类稿》)。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汉族雷姓最早繁衍地在河南。周宣王时,方雷氏的后裔方叔任卿大夫。他作战英勇,卓智多谋,曾奉命北征淮夷,南讨荆蛮,战功卓著,被追封为豫章伯。方叔有2个儿子:长子启原姓方,次子檠姓雷。周平王时期,雷檠因战功,官拜郎中丞,后弃职隐居洛阳雷州;子孙奉雷檠为得姓始祖两汉时,姓氏族人逐渐向楚汉一带(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迁徙。尤其是江南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成了雷姓族人主要的聚居地,史有“雷姓豫章望”之称。后汉时,有豫章雷氏人--雷义。《后汉书.独行列传》载:“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为郡功曹,皆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这个雷义不仅清廉,而且有“让贤”的美德。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义的后裔为了传扬先祖的美德,以“谦让”作为自己的堂号。三国时,刘璋麾下有雷同。他与吴懿等人一起防卫刘备军,但是被包围后投降。守备巴蜀时,与魏将张郃奋勇战斗,但由于被伏兵切断退路,战败身亡。东汉时,豫章雷氏的雷舸迁居福建宁化。据福建《上杭才溪雷氏族谱》载:东汉时,雷舸为校尉,由豫章南昌县西河坡迁到宁化石壁中市。唐时,雷师从为筠州尉,率侄儿雷徽之一同迁居来宁化。五代十国时,雷师从的第九世孙雷存裔(名富,号拾万)由宁化移迁清流县,为清流雷氏开基始祖。后来,雷存裔的次子雷宣征、第三子雷宣猷、第四子雷宣清三兄弟又回迁回宁化。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雷存裔的第二十一世孙雷久征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崇厦村开基,为始祖。雷久征,字绍基,号八十郎,生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雷久征有6个儿子,其中长子雷开宪,号四七郎,生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雷开宪的8个儿子中,长子移居溪口大洋坝;其后裔福建的连城,四川的壁山以及浙江的衢州、遂昌、龙游等地。第三子迁居福建的古田苏家坡;其后裔福建龙岩、武平、长汀,江西的瑞金、万安、安远,福宁,浙江的龙游,兰溪、开化以及四川的壁山和台湾省。第四子留居上杭的崇厦,其后裔移居江西的云都、万安、上饶、龙泉、万泉、万城、会昌、宁都,浙江的平洋、泰顺、遂昌、黄岩、温州以及湖南的衡山,四川的壁山。第六子迁居上杭才溪大贵陈坑,再迁曾坑、溪北;其后裔先后迁徙至江西的万安、瑞金、龙泉,和浙江龙游大竹坞。次子、第五子、第七子、第八子迁居广东。西晋时,豫章雷氏的雷焕通晓天象。《晋书.张华传》载:司空张华见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于是问雷焕是什么回事。雷焕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点在豫章丰城。于是,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找宝剑。雷焕到丰城上任后,在丰城监狱屋基挖得一个石函,里面有双剑,并有刻题,一曰龙泉,二曰泰阿,精芒炫目。当晚,再看斗牛,紫气都消逝了。雷焕将龙泉送与张华,自己持有泰阿。后来,雷焕之子雷子华持剑过延平府延平津时,剑忽然跃出堕水,失落,见二龙各长数丈而去。雷子华说:“先公化支之言,张公终合之说,莫信乎”。雷焕的后裔分衍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后来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在当地繁衍为名门望族。所以,冯翊也成了雷氏的重要郡望地;此支雷氏,尊雷焕为开基始祖西晋“永嘉之乱”之后,北方雷姓族人也纷纷南徙,成为客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安史之乱时,雷万春(?-757年)为张巡的部将,与南霁云等领兵北上抗击叛军,并在宁陵北击败杨朝宗,斩叛将20人,杀敌一万余人,投敌尸于睢阳渠中,渠水为之不流。雷万春从张巡守雍丘(属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军,在城上面中六箭,坚守不动。后来,他随张巡守睢阳(属今河南商丘),坚守不屈。叛贼令狐潮久围睢阳,城中食尽,将士病,不能战,城陷后,与张巡同遇害,唐肃宗上元间追赠他为卫烈将军。雷万春英勇抗敌的事迹,为人称赞。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写出一首《雷万春墓》诗:“九陨元身不陨名,言言千载气如生。欲知忠信行蛮貊,过墓胡儿下马行”。唐代,几次的战乱,更加剧中原百姓南徙的速度。这纷纷南下的雷姓族人,不仅有汉族雷姓,也有少数民族雷姓。据江西石城小姑秋树《冯翊雷氏家谱》载:雷氏得姓予以古诸侯之国为氏,始祖宪公为陕西同州刺史而世居陕西冯翊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浮州刺史阎公因避朱泚乱徙迁豫章。孙甫公任洪州刺史,移居抚州白水障,再迁宁化。裔孙显吾讳承朝于清康熙丙子岁(1696年)迁石邑礼上里之溪子口。这一支便是畲族雷姓。唐光启元年(885年),王绪率河南光州、固始二州数千人渡江。景福元年(892年),王潮所部从泉州“将兵攻福州,民自请输米饷军,平湖洞及滨海蛮夷者,皆兵船助之。”(《资治通鉴》)这平湖洞及滨海蛮夷就包括畲族先民。福建福安甘棠镇田螺园畲族村的《冯翊雷氏宗谱》载:“唐光启二年,盘、蓝、雷、钟、李共361口,从王审知为乡导官入闽,至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至宋代,雷姓族人的分布已遍及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等地。其中,有一部份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族人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少数民族中。雷姓成为瑶族、畲族中的大姓。尤其是在广西临桂、灵川、湖南城步等地瑶族雷姓非常多,他们大多尊雷元祥为开基祖。元代,福建、山西等地都是雷氏最为兴旺发达的地方。山西浑源以雷渊的大公无私,一身正气,美名传扬。雷渊(1184-1231年),字希颜,别字季默,应州浑源(今山西省浑源)人,至宁元年,(1213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弹劾不避权贵,曾在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被人称为“雷半千”,后官翰林修撰。同期,祖居山西平阳府的雷梓福(1277-1374年),号钦五,因避元兵乱,偕兄弟入闽,分别在清流、宁化留居。梓福爱上杭山水之胜,迁到上杭附城水西渡、黄砂口、南岗,后在城内定居。其后裔迁至福建的武平、长汀、永安、邵武、平潭、宁化泉上、厦门、台湾等地。福建建安(今建瓯市)雷氏也名噪一时,雷机(1294-1351年),字子枢,官至翰林待制、朝散大夫,为著名易学家。他的父亲雷德润,弟弟雷拱、雷杭都精研易学著称,被学者们誉为“雷门易”。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大迁徙中,雷姓作为迁民之一,被分迁往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等地。至今,雷姓迁民始祖牌位奉供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十号供橱,供雷姓迁民后裔祭拜。清代,江西建昌雷氏以建筑闻名于世。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雷发达与堂弟雷发宣以南方匠人的身份,到朝廷供役。雷发达,祖籍江西南康府建昌县(今永修县)人。据说祖上原也是书香门第,也曾出了大官,后来后裔子孙中有一人爱上了建设这一行,改行搞建筑。明代,从事建筑的这支雷氏的后裔迁居到皇都江宁(今南京),为明朝修建宫殿庙宇。朱启钤《样式雷考》中载:”康熙中叶营建三殿大工(即重修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工程)。圣祖(即康熙)亲临行礼。金梁举起,卯榫悬而不下,工部从官相顾愕然,惶恐失措。所司私畀发达冠服,袖斧猱升,斧落榫合。礼成,上大悦,面敕授工部营造所长班。时人为之语曰:‘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但也有人认为“斧落榫合”的不是雷发达,而是他的长子雷金玉。同治四年(1865年)初,雷金玉玄孙雷景修重修北京海淀雷氏祖茔,为纪念“样式雷”世家迁北京之支祖雷金玉,曾立碑为记。雷景修在撰文《雷金玉碑记》中,载:“我曾祖考讳金玉,字良生,行大,享年七十一寿,生顺治己亥年(1659年),卒雍正己酉年(1729年)。恭遇康熙年间修建海淀园庭工程,我曾祖考领楠木作工程,因正殿上梁,得蒙皇恩,召见奏对,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掌(原字残,此注),赏七品官,食七品俸”。不管是雷发达也好,雷金玉也好,雷家7代为工匠造皇家建筑,长期执掌“样式房”,设计修建了大量皇家建筑,被人美称为“样式雷”。雷发达一族也因此格外显荣。清代始,也有许多雷姓族人迁徙台湾以及海外各地。如今,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人口也较多,列中国姓氏排行第8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2%。其主要郡望地有”豫章”、”冯翊”等;主要堂号有”谦让堂”“冯翊堂”、”懿谷堂”等。雷姓分布又以四川、湖北、陕西3省最为集中;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的53%。 迁徙分布雷姓最初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从周朝至秦朝的八百余年内,雷姓不显于史,这大约是由于此期缺乏名人的缘故。上述的几支雷姓,在早期的发展中各自独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后汉、三国时相继出了雷义、雷同等著名人物。此期有资料表明,已有雷姓迁居于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后经过不断地繁衍播迁,雷义、雷同的后代在晋朝时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称”雷姓豫章望”。后不断向南北方扩散,其中,豫章人雷焕后裔有一支迁往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后来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又有以”冯翊”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发展,但均以冯翊、豫章为其主源,而且这两支雷姓均各自独立发展,直到隋唐以后,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渐迁徙、发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后,雷姓分布更加广泛,如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中,在瑶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们有自己的族谱,还涌现出一些有作为的人物。瑶族雷姓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如广西临桂、灵川、湖南城步等县皆有,他们大多尊雷元祥为开基祖。当然,这是因为北方历代兵连祸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于相对稳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间,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中叶,雷姓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二。之也以上不详者不敢附也此断为始祖云。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浙江: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28卷首二卷末一卷;河南:雷氏三修族谱10卷;湖北:雷氏宗谱10卷、雷氏家谱;湖南:雷氏家谱;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东郡雷氏族谱二卷;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江斗山雷氏族谱;山东:雷氏族谱一卷 江西:茶园雷氏族谱(新修)。雷氏历史名人雷 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 敩[xi鄌]: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雷万兴:唐代畲民首领,与苗自成、蓝奉高等人领导下的畲汉人民反抗斗争,持续近半个世纪。雷焕: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雷震:(1897-1979)浙江省和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就帝国大学。回国后投身政治,历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兼副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要职,与胡适等人创办并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与国民党威权体制南辕北辙、迥不相侔,成为统治当局的政治上最大的敌手,而遭致政治构陷,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雷震一生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写下战后台湾民主宪政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本书作者以第一手资料,透过雷震的风雨一生,叙述一代知识分子与民主政治的互动关系,并以其个人政治生命的沉浮及历史背景为考量,着力表述这位骨鲠之士从坚守理念到付诸实践的精神风貌,从而显现出那个时代的变局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真实的艰难处境…雷渊:山西省浑源人,金代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曾在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时号”雷半千”。雷万春:唐张巡偏将,安禄山部将围攻雍丘,与张巡并力死守睢阳,他站在城上督战,雷万春面部中六箭,仍屹立城头巍然不动,面不改色,使敌军怀疑他是一个木刻的人,后来探知原来是一个真的人,令孤潮禁不住赞美张巡说:”向见雷将军已知足下军令矣!”最后,这位连敌人都赞美的勇将,终于与张巡同时死难,英名传流千古,备受后人的尊敬。雷海青:唐代明皇时著名宫廷乐师,善弹琵琶,常入宫随侍于唐明皇和江梅妃之侧。安禄山攻入长安(今洛阳),数百名梨园弟子皆为俘虏,雷海青掷乐器于池,以示抗拒,被杀。雷万兴:潮州(今广东省潮安)人,唐代山越首领,与同族蓝奉高等先后领导闽南、粤东山越人民反抗唐朝的残暴统治,持续了四十余年。雷德骧:北宋同州郃阳(今陕西省合阳)人,历任屯田员外郎、判大理寺,曾被赵普罢职,后赵普出镇河阳,骧复户部侍郎,旋赵普又入相,骧复遭降黜。雷三益:清流(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勇士。与三子雷丙、雷戊、雷庚一同入文天祥部,父子四人英勇刚烈,全部战死沙场。雷润德: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元代学者,与其子雷机、雷洪、雷杭俱精于易理,有《周易》注解,世人称为”雷门易”。雷发达:字明所(1619-1693),江西省建昌(今永修)人,明末清初建筑工匠。曾参与过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代也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二百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有”样式雷”之称。雷一声,畲族,福建人,于光绪三十四年中秀才。不为仕途所惑,将秀才头衔卖给下逢村郭某,后学五行卜卦算命于乡里,又学裁缝,制衣于家中,又当私塾先生。民国17年考入福建巡警学校,毕业后任赛岐警察巡官,福安第五区自治员。民国19年,与阮玉斋、张少廉等革命者结拜兄弟,为他们秘藏枪支,掩护他们的活动。民国23年称病弃职回乡后,多为畲民修纂家谱,今藏民国时期的月斗村雷谱、溪塔村蓝谱、长潭村雷谱的修纂都与雷一声有关。 雷德骧(917~991),字善行,合阳人。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流放到灵武(今宁夏贺兰山北)。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平反。回京后任秘书丞。宋太宗开宝七年(974)任右谏议大夫,考核朝廷官员,敢于直言,受太宗赞赏。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其孙孝先有罪被株连,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死后追复原官衔,并赠给太师荣衔。雷以针:湖北省咸宁人,清道光进士,太平军起,奉办江北大营军务,在扬州创办厘金,以后各省效尤,致使政府财政收入大增。如不是他推行钱江创设的”厘金制”,清廷粮饷无着,恐早被太平天国倾覆了。雷以针因而声名大噪,后又授陕西省按察使等职,显达一时。着有《大学解读》、《经传杂记》等。雷学淇:顺天通州(今北京市通县)人,清代学者。曾整理《竹书经年》,着有《夏小正经传考》、《夏小正本义》、《校辑世本》、《古今天象考》等。雷补同:江苏省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大臣,1907年擢升右丞,旋任出使奥地利国大臣。与奥地利外交部蹉商,同意中国选派通晓德法文的学生前往学习雷大升:字允上,清朝长洲人,从小就很聪明,见书就读,弹得一手好琴,又能吟诗作词。后来研究医学,凡是年久不愈的疑难杂症,经他治疗,药到病除,成为当代名医。着有《金匮辩正》、《经病方论》、《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等书雷铁崖(1873___1920)。:四川省自贡人,著名的革命鼓动家和南社诗人。原名昭性,字泽皆,后改詟皆,入同盟会后署名铁崖,曾介绍王云五、杨杏佛、胡适之入同盟会,并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秘书。另还创办《鹃声》、《四川》等革命刊物,在海外主持《光华日报》宣传革命。雷经天:广西省南宁市人,著名中共党员,参加过南昌、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等职。雷洁琼:广东省台山人,1945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成为该党派的第一位女发起人,后曾任民进副主席,为当代著名妇女活动家雷景三(1904-1951),浙江省景宁北溪乡(今东坑镇)大张坑村人。畲族。自幼勤劳耕作,上山打猎。1942年,中共青(田)、景(宁)、丽(水)中心县委在景宁县东坑区开辟工作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因叛徒出卖,党组织受破坏,坚持在畲乡开展斗争,发展党组织。1946年,组织武装民兵队,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破坏电讯设施,切断敌人通讯联络,配合游击队打击敌人。1949年3月,配合游击队攻打景宁、文成两县交界的梅岐炮台,迫使敌军撤离据点。同年5月,带领民兵追击国民党溃退败兵,缴获机枪一挺、步枪12支。1949年5月12日,配合游击队解放景宁县城。1950年,带领村民兵队,配合部队歼灭刘志昌股匪,丽水军分区奖给”剿匪模范民兵队”锦旗。解放后历任村党支部书记、乡总支书记、乡长等职,当选为县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副主席。1951年8月正准备去参加全国民兵模范代表大会和国庆观礼时,因病逝世。雷锋(1940-1962)同志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3月5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雷氏由赣迁楚之原因据一九九八年江西《雷氏族谱》记载『雷淑公,丰城镡舍,即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也人,南宋二年任广东授经略安抚史,同文信国公天祥举兵抗元,父子双双力战殉国,文信国公亦被俘遇害,尔后元兵杀回江西,凡参与抗元者的亲属被其诛灭九族,以及其他姓氏离乡别井,纷纷来楚之所在』。一世元益祖任教岳阳,子孙落业华容,二世祖寿九一、寿九二、寿九三,三世祖固行、固祥、固宁。九三公无传。四世祖伯选、固行公、固宁公无传,五世祖广生。一世焕祖卒於任职,葬华容永固垸,其四世先祖都共葬华容,长眠安息在这片故土之上。(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五世祖广生繁衍日盛,人丁兴旺,所生子、六世祖开立三大支系,六世祖开立三大支系各寻创业发家之路,世转迁澧县花桥峪建业,宗祠为九圈门,后世转迁石门慈利西南一带。 福二郎徙迁澧州八里铺,宗祠建於蓝田坪,后裔绵伸常德武陵湘西、湘中等地;福三郎留居巴陵(岳阳华容宗祠),子孙转迁安乡东湖石首荆州长江沿岸一带。雷、方、邝三姓祠堂考证位于开平市水口镇中山路96号的溯源堂,是开平和台山两市雷、方、邝三姓的祠堂,始建于1846年,面积有1300多平方米,是一座三进殿堂式的古代建筑。令人惊奇的是,一个祖祠为何会有三种姓呢据记载,神农氏的后代有个儿子,因到山西永济县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安居乐业,便起姓为雷。到了第八代,雷氏家族有个族人协助黄帝讨伐尤而有功,被册封到河南禹州市的方山居住,后代便改雷姓方公元875年,方氏的后代有个叫方殷符的人,带兵平黄巢之乱有功,被封官加禄。妻子张氏生了七个儿子,第五个儿子廷英的妻子又生了三个儿子,长子称三十七公。三十七公生有四个儿子,第四个儿子方愈平的长女于1168年册封为皇妃,朝庭诰封方愈平为安徽宣城县宣城侯。因为久居宣城,这一脉的方氏又被皇上赐姓为邝。邝从方氏来,方从雷氏来,三姓同属一根。其后裔为追本溯源,各地都有三姓堂的组织。1886年建于三藩市的全美溯源总堂,每隔三年便举办一次恳亲代表大会。据悉,溯源堂在近代史上出了不少政界、商界网络版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雷洁琼女士就是一个优秀代表。 现在,溯源堂由三姓人组成的管理委员看管,每天都开放。同时,每季度还出版一本杂志,向海内外传递乡情乡讯。  关于雷氏文化的误解释疑在很多雷氏家人中,存在这许多对雷氏家族起源、祠堂的误解,这里面包括一些对雷氏文化有一定研究的文化人士,也有部分全凭家谱记载而误传的人士。这一是雷氏大多出自豫樟和冯翊二郡,就认为冯翊和豫樟是雷氏最大的两个祠堂;二是冯翊后人和豫樟后人在谁更早上多有争论。这种事又来已久,但一直没人加以说明。最近看了一些历史资料,我想应该出来说出真相了。中国的祠堂文化起源于唐宋时期,远比我们的冯翊和豫樟迟得多。祠堂又称家祠 家庙活家祭等。是用来祭祀本家历代祖先的地方,在唐朝中后期开始出现,在宋代逐渐发展兴旺起来。但唐代只有皇家或者王室才有资格修建家庙,普通臣民是不能建祠堂的。到了宋代,统治者延续了唐代的部分统治制度,但已有所创新,限制也逐渐放宽,所以家庙就逐渐多了起来,但也只限于王公大臣或是对朝廷有功的文臣武将及地方士绅。普通老百姓还是严格禁止的。 到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了收买汉族人心,对宋代所存制度进行了一些选择性保留。修建祠堂的行为作为一种稳定民心的举措被保留了下来并且放宽,这时不光是达官贵人,就是普通平民中的显赫人士也开始修建自家的祠堂。到了明代,这种制度完全放开,民间修庙之风得以盛行。所以就有了普通百姓举全族之力修建祠堂的举动。所以说,祠堂文化起源于唐宋盛行于元明。我们现在说称的豫章和冯翊其实是雷氏先祖生活和雷氏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当时的一个行政区地名,因为我们雷氏自此开始兴旺发达并活跃于社会舞台,后人为了纪念家族的兴起就以这两个地名作为我们的郡望,但这并不是堂号。全国以豫章和冯翊为郡望的姓氏有很多。比方说古代豫樟的四大名门望族:罗氏,涂氏等也以豫樟为郡望。由于历史的原因,远古文字记载的匮乏,所以祖根无法查询,南方雷氏皆以这两个地方开始修谱。所以豫樟和冯翊应该是雷氏后人的尊推郡望,这一方面当时雷姓在这两个地方大量聚集,人丁兴旺。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在这些地方出了在当时或影响后世的重要人物。比方说豫樟郡就是以焕公为尊的,一方面因为当时焕公出任丰城令,丰城隶属于当时的豫樟郡。豫樟郡即现在的南昌地区,再加上绝大多数雷氏族谱都是以焕公为始祖开始修谱,在以前因为没有谱书记载,所以雷氏以豫樟为郡望和焕公为始祖就不难解释了。第二个问题是冯翊和豫樟哪个更早的问题。先从地名开始说起:冯翊郡即汉代的左冯翊地,武帝太初元年置冯翊郡,即今陕西大荔县治。在随时废郡存州,唐曰同州。东府就是指同州府。其实这个问题在族人中多有争议,特别是在部分冯翊和豫樟后人之间颇多微词。但据史料记载,豫樟设郡为高祖五年(汉高祖刘邦),高祖初掌政权后,派大将雚婴收复南方数省后置豫樟郡,所辖面积和现在江西省差不多。后来的焕公所任的丰城即豫樟郡下辖。(另有一种说法为当时丰城即现湖建南平,这一说法有待考证。但现在通用的说法是江西的丰城县一带)。冯翊设郡是在武帝初年(公元104年),即今天的陕西大荔县一带。由此看来就是以地名的起源来看豫樟要比冯翊早得多。另外从雷氏家族的繁衍来看(因大量族谱记载都为焕公始)。有史记录为: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樟人(今江西南昌)雷焕的后裔现仍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致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这说明雷氏应先豫樟后冯翊。豫樟不管是从地面的诞生和雷氏的繁衍来说都比冯翊要早得多。冯翊雷氏的起源和繁衍甚至比四川湖北部分雷氏还有晚些。三国之前,雷氏代辈:1:五帝排位: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年代约前30世纪-前21世纪,大约830年雷公,为黄帝时期大臣,其子裔传四代即到夏朝。2:夏代,约前2070年--1600年,约540年。此时雷姓繁衍只有五代 。3:商代,约前1600年--1046年,约554年。此时繁衍了23代。平均在24岁时生子。4: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约历时275年。此时先祖繁衍了9代,大约平均30岁生子。5:东周,约前770年--前256年 ,540年,此时繁衍了13代, 平均大约42岁生子。6:春秋战国,约93年。此时我们先祖却繁衍了5代,平均约18岁就生育后代。7:秦 ,15年。1代。8:西汉,237年,历7代。9:东汉,195年,历5代。平均39岁生育。10:三国,60年,1代。始祖至焕公六十四代人名一世雷公二世 異三世 暢四世 堙五世 渠援六世 熏七世 頡八世 麃九世 鳧十世 瑀商 朝十一世 公弁十二世 孟華十三世 祿夫十四世 夢珍十五世 台光十六世 太得十七世 瀧駿十八世 長庚十九世 蓓二十世 翠二十一世 昂二十二世 閤周 朝二十三世 倡二十四世 元奇二十五世 騶二十六世 建可二十七世 鎧定二十八世 君求二十九世 仲紇三三十六世 偃十世 休三十一世 申豪三十二世 昌三十三世 振三十四世 諒 仕周三十五世 瑕三十七世 纘 仕周三十八世 貺三十九世 穀四十世 麾四十一世 奙四十二世 瓿四十三世 禹春秋戰國四十四世 俠四十五世 趯四十六世 嗥四十八世 軌秦 朝四十九世 (大字下焉右耳)西 漢五十世 鋸 字於樂 始居鄱邑雷崗五十一世 元嘉 字國瑞五十二世 泄 字遠文五十三世 通五十四世 博文 字潛天 仕漢五十五世 捷 字一舉五十六世 安民 字子澤東 漢五十七世 遇 字兆巷官江陵令五十八世 中德 繼伯嗣徙越五十九世 義 仕東漢官禦史 與陳仲交如膝膠世稱雷陳之誼六十世 乾陽 字七德弟倉州太守六十一世 景民六十二世 甄六十三世 傑文 字入瑞西 晉六十四世 煥 豐城令 通緯象得龍 泉太阿二劍以下为南方江西、湖南、四川一带雷姓世系,皆以雷焕为始祖。重一公后人续考据《雷氏宗谱》总谱记载:“自焕公而下不紊一世,不漏一支,至三十七世有重一公。”说明我雷氏起源以来,至重一公为一百零一世,至我辈共一百二十三世。因朝代久远、战事不断及多种原因,自焕公至重一公,无从一一考证,也可能在他处编修存查,不得而知,唯重一公为焕公三十一世孙,确有文字记载。雷氏传今,百代延绵,似江水涛涛,亘古不绝。然百舸争流,河溪纵横,各宗各族早已星罗棋布。我一支自重一公始,也是五湖四海。所幸近几百年来,文化发达,传承清晰,得以明确辈份去处。因此谒雷公重一为我处先人,称断代始祖。从重一公始计辈,今有二十四世之多。重一公,系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人,于宋元年间同子层四公来居今嘉鱼郡邵陵里鲁家岭莲荷塘。据嘉鱼县志记载,嘉鱼郡邵陵里在1885~1907年间直辖舒桥铺和兴隆路,应该为现嘉鱼县沿S102省道至赤壁市之间地区。鲁家岭地名不详。距家谱记载,雷家有后人葬凤凰山,按图索骥,嘉鱼县有一处,在长江以南与陆水相交之间地区,从图中看,周边无雷家居住,且有名无山,只存小山包而矣。而今赤壁市蒲圻镇内西南,有凤凰山一座,不远处存莲花塘,其它地区均不见莲荷塘地名,可以推测,重一公当年从江西迁来嘉南,很可能是当今此处。其后,陆续迁往嘉鱼县东部,中部、西北部,距离在30公里范围内。据1985年嘉鱼县志记载,有雷姓名的地址有:老官乡:陈家边茶奄岭:雷胜山朱砂乡:老屋雷家、雷家盛、雷家湾官桥乡:桥头老屋雷、上庄雷绿岭铺:雷家、枫树林官州乡:雷家铺高铁岭乡:雷家嘴、曾雷嘴、雷家、六房边雷、女婿雷家、石壁雷家、枫树雷家临江乡:雷家墩、东门雷、大屋雷、雷家湾八斗乡:雷家滩舒桥乡:陈家边雷家、湖嘴雷家、画眉坡雷家、米埠共有4273人占全县人口1.45%。金鸡啼,现属湖北省洪湖市龙口镇金星村,又名金家堤。十二世利鸣公始迁金鸡啼后,卒而回葬祖坟凤凰山,其子都葬于金鸡啼朽刁树、牛栏湖等地。也有葬老屋范家垅,可惜范家垅地名不详。出现有雷家老屋的地名,现存嘉鱼县境内西凉湖西侧与嘉咸公路之间处,有老屋雷家、雷家湾、雷家盛。利鸣公后人中以葬于牛栏湖居多。牛栏湖之名,据猜想,应为利鸡公后聚集地龙口镇金星村之南与环圆湖官堤之间地区,现称筲箕垸,因土改前,雷氏家族在此有土地耕种。以上为二十二世孙雷昌林(雷少林)潜心研究所得,有不当之处请名位家人修正。
引用 雷学阳 2010-5-23 20:21
盐田河百亩堰村的雷氏宗祠的确是要维修

查看全部评论(1)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05:59 , 处理时间:0.289809秒, 38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