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雷跃龙纪念馆】
(公元1602—1661年),字伯麟,号石庵,云南玉溪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他17岁就“领乡荐”(中举人),18岁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翰林院中年纪最小的一位。
雷跃龙和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吴伟业、书画家黄道周等名士被誉为“当代名流”;又因为他为人刚正不阿,不投靠魏忠贤,而且晚年坚持抗清斗争。雷跃龙入仕后,经历了神宗、熹宗、思宗三个朝代,这正是明王朝由衰落到灭亡的时期。 雷跃龙入仕的第二年就面对着魏党专政,朝廷大权完全操纵在宦官魏忠贤的手上。他呼风唤雨,滥杀无辜。雷跃龙目睹大批正直的朝中大员因反对魏忠贤而死于非命;也亲眼看到凡靠拢魏党便可飞黄腾达,而且魏忠贤也确实想把雷跃龙拉进魏党。但他不接受拉拢,凛然保持高尚节操,正直做人,对魏党实行三不原则:不巴结,不奉承,不与之交往。而他的坚决态度竟能不被魏忠贤忌恨而遭毒手,实在是很不容易。这足以证明他不仅有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人格,而且有足智多谋、善于抗恶的本领。 天启七年熹宗死,崇祯继位,断然诛灭了恶贯满盈的魏忠贤,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分外器重。在崇祯在位的17年中,雷跃龙始终被委以重任,由庶吉士擢升为吏部左待郎、育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的老师)、经筵日讲(皇帝的老师)等要职。 雷跃龙在《孔公重修学宫记》(见《玉溪文征》卷四)一文中,借对孔元德政绩的赞扬提出了他的治国主张。他认为要国泰民安,为政者必须“首道德,后刑威;崇文教,选武备;开粒食,恤贫困;宽肃随节,良恶异施,消患未形,边疆安堵。”可惜明王朝覆灭在即,他的正确主张既无法实行也不会被崇祯接受,但他忧国忧民的品格可窥一斑。雷跃龙对农民起义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当李自成于1644年3月攻入北京,祟祯在煤山自刎后,他拒绝在大顺朝做官,并乘乱化装逃出北京回云南。同年四月吴三桂领清兵入山海关,直逼北京,五月李自成兵败出走,清军乘胜入关。清朝建立后,雷跃龙坚贞不降,矢志复国,他和世守云南的黔宁王后代沐天波共商反清复明大计。
1646年,桂王朱由掷在广东肇庆即位,建元永历,并联合两广、云、贵等地农民义军展开抗清复明的斗争。永历十年(1656年)农民军领袖李定国迎永历帝到云南昆明,雷跃龙任南明大学士。三年后,清兵入滇,攻陷昆明,雷跃龙跟随永历帝逃往缅甸。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以武力逼缅甸交出永历帝。雷跃龙于同年死于咒水之难,以身殉国,享年59岁。
雷跃龙学识渊博,贯通经史。他的著作据方树梅所说,有《葵草集》、《逸余集》若干卷。由于长期战乱,《逸余集》已湮没不存,《葵草集》也只有残稿幸存于族谱之中(见《玉溪文征》卷一:雷跃龙《有所思》四首《按语》)。清朝末年,李根源与善化黄鹿淦将收集到的《葵草集》与腾冲胡璇遗著合刻刊印,名为《雷石庵尚书胡二峰侍郎遗集》。1945年李鸿祥委托王灿所辑的《玉溪文征》中收有雷跃龙的诗80余首,散文3篇。
雷跃龙晚年与史可法等人被推为义节之士,“仰为泰斗,名重天下”。 雷跃龙作品:《九龙池倚树问溪》
“试问溪流几变迁,溪流曾否是桑田。浮云何事常舒卷,皓月奚为也缺圆。载酒可能方赤壁,题诗若个似青莲。相逢古今人多少,哪客与卿有宿缘。”
《杯湖亭忆旧》:
杯湖亭上不胜思,为忆年年早秋返。同时好花开落处,可怜明月缺圆时。参横斗转鸡鸣矣,人去台空室远而。谁道离别千古根,悠悠此际即天涯。
《杂诗九首》第七首中写道:
长夜不能寐,揽衣步庭墀。寒风起西北,明月何离离。永念长叹息,俯仰中心悲。
起调惊挺,形象鲜明,善用比兴、象征手法,意蕴遥深。他的绝句《感旧四首》之一:“桃花漫道落溪前,尚隔桃溪路七千。黄鸟啼残春寂寂,错叫人唤渡头船。”这是写晚春景色;《玉溪杂兴》“坐卧玉溪河畔,啸歌百石江边;树头树底秋色,桥北桥南晚烟。”这是写深秋傍晚景色,画面鲜明,形象生动,语言清新而不雕琢,堪称写景佳作。他的杂言歌行体《昆池篇》,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清末李坤评雷跃龙诗说: “错采镀金,亦复云躇波诡。此惊才绝艳而传作不多,益堪宝贵。”(《玉溪文征》卷一) 雷跃龙除工诗文外,还精书法。《新兴州志》记载,在玉溪大桥旁有匾额“玉涧长虹”、“月幕烟鬓”、“沙堤新柳”都是他的遗墨。 有“明雷尚书故里”、“文武至此下马”匾额 |
|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06:02 , 处理时间:0.157984秒, 39次请求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