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中华雷氏网 雷氏门户 雷氏族谱 查看内容

福建上杭雷氏谱图

2011-8-17 19:21| 发布者: 雷伟泽| 查看: 15651| 评论: 7

摘要: 福建上杭雷氏谱图 雷氏源流 雷氏是个古老的姓氏,最初为复姓方雷氏,是上古诸侯国名。方雷氏起源于榆罔,榆罔为上古帝王,是神农氏之后,政务废驰,诸侯皆归附黄帝。蚩尤之乱,榆罔不能平定,只有依靠黄帝。榆罔的 ...
                          
                          

福建上杭雷氏谱图

雷氏源流

 

   雷氏是个古老的姓氏,最初为复姓方雷氏,是上古诸侯国名。方雷氏起源于榆罔,榆罔为上古帝王,是神农氏之后,政务废驰,诸侯皆归附黄帝。蚩尤之乱,榆罔不能平定,只有依靠黄帝。榆罔的儿子名雷,受父封于方山,故名方雷氏。据《通志·氏族略》,黄帝次妃为方雷氏之女,生子玄嚣,方雷氏的后裔以国为姓,后分为方、雷两姓。

     雷氏的始祖是方檠,系方叔之次子。方叔在周宣王时任卿大夫,智勇双全,曾奉命征伐淮夷,打退北方猃狁(后称“匈奴”)的侵扰。还南征荆蛮,平息了南方叛乱,被追封为豫章伯。夫人祁氏,生二男:启原姓方,檠改姓雷。雷檠,周平王时有战功,官拜郎中丞,后弃职隐居洛阳雷州。因地为氏改姓雷。子孙奉檠为姓祖。

       雷氏族人,由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加上唐末的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分裂,他们被迫离开黄河中下游,不断向南迁徙。为了理清入闽脉络,笔者查阅了《上杭雷氏梓福公家谱》(以下简称《梓谱》)、《上杭才溪雷氏族谱》(以下简称《才谱》)、雷茂腾编《来苏里下都乡雷氏千一郎公直系宗谱》(以下简称《千谱》)、《崇厦村冯翊郡雷氏南迁世系图》(以下简称《世图》)等谱牒资料。

   

    《才谱》载:

     最早迁入福建的雷姓是24世舸,在东汉时为校尉,由豫章南昌县西河坡迁到宁化石壁中市,

     随后41世师从,在唐时为筠州尉,率侄徽之亦迁来宁化定居。

     50世存裔,名富,号拾万,在五代间由宁化移迁清流县,为清流始祖。

继后,清流1世存裔之次男宣徵、三男宣猷、四男宣清三兄弟又迁回宁化,至21世久徵,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由宁化石壁迁上杭崇厦村开基,立为始祖。

对该入闽脉络,持不同记载者有《世图》所记,其太始祖雷宪,始居陕西冯翊郡野鸭坑,至7世甫由陕西至宁化开基,10世存裔由宁化迁至清流永德图下都五家坊开基,立为清流1世祖。清流14世三十七郎生三男:

    长男久徵迁至上杭崇厦,

    次男梓福迁至上杭城内,

    三男千一郎 迁至上杭来苏里下都乡。

       对《才谱》、《世图》二份谱牒资料的不统一,孰是孰非,作者因缺乏资料,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

 

       三大支系行述及其分布:   

   尽管对上杭的雷氏先祖及世序持有不同的说法,无法联谱,但梓福、久徵、千一郎三大支系仍是同宗。各载谱牒都彰彰可考。上杭县雷姓分布在县境内11个乡17个村,聚居地以才溪、太拔、下都、临江、古田居多。

 

 梓福系

 梓福,号钦五,生于宋景炎二年(1277),祖居山西平阳府,因避元兵乱,偕兄弟入闽,分别在清流、宁化留居。梓福爱上杭山水之胜,迁到上杭附城水西渡、黄砂口、南岗,后在城内定居。配廖氏,生三男:振轻、均亮、云震。梓福卒于明洪武七年(1374)享年98岁,葬水西渡月光岭“黄牛挨磨”形。廖氏原葬黄砂岭背,“风吹罗带”形,后被废。

    5世有庆,讳益,现城内居住之雷姓皆有庆裔孙,其后裔有迁至武平东留、长汀、永安、邵武、平潭、宁化泉上、厦门、台湾等地。5世永祖徙永定湖雷。

 

久徵系

久徵,字绍基,号八十郎,生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清流迁至上杭胜运里曾坑,而后移居崇厦村开基,配吴氏,被奉为崇厦一世祖,葬在溪口银子凹,吴氏葬崇厦“叶屋山狮”形。生一男:开宪。继配肖氏,生五男:德宪、立宪、文宪、章宪、聚宪。

        2世开宪,号四七郎,生于明永乐元年(1403),生八男:

        长男:大一郎(兆达)移溪口大洋坝。生一男:仲六郎,传至9世世衡、胜三分别移旧县矶头,连城,浙江衢州、遂昌、龙游,四川壁山。现大洋坝已无雷姓居住。

         次男:大二郎(兆适)移广东

         三男:大三郎(兆突)移古田苏家坡。生二男:仲三郎、仲五郎。仲三郎之裔孙迁往广东,地址不详;仲 五郎生一男:念二郎。念二郎生二男:百一郎、百三郎。百一郎之裔孙迁往外地;百三郎生二男:千一郎、千三郎。千一郎裔孙迁往外地;千三郎生三男:玉旋、玉珍(失传)、玉炼(迁往外地)。玉旋一支传至9世廷泽、廷俊,分二大房,从11世元龙、元修、元恩、元禄始又分为四房。后裔移蛟洋大坪、新罗区东肖、武平、长汀,江西瑞金、万安、安远,福宁,浙江龙游,兰溪、开化,四川壁山,台湾。

    四男:大四郎(兆忽),在崇厦留守祖业。后裔移江西云都、万安、上饶、龙泉、万泉、万城、会昌、宁都,浙江平洋、泰顺、遂昌、黄岩、温州,湖南衡山,四川壁山。

     五男:大五郎(兆夜)移广东。

     六男:大六郎(兆厦)生于明正统五年(1440),最先迁至才溪大贵陈坑,再迁曾坑、溪北。卒于明弘治十七年(1502),享年63岁。配王氏,生七男:宗得、宗庆、宗扬、宗培、宗植、宗道、宗远。其中宗庆后裔迁江西安远。宗远生一子:廷生。廷生又生四子:承享、承宗、承满、承祖,自此分四大房繁衍。其后裔先后迁往江西万安、瑞金、龙泉,浙江龙游大竹坞。

    七男:大七郎(兆随)移广东。

八男:大八郎移广东。

      

 千一郎系

千一郎在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同母离开宁化石壁,迁往上杭来苏里小黄昌(坊)(今下都乡五峰村)垦荒种地,肇居创业,立为下都始祖,并建有宗祠。妣李氏,生一男:万五郎。千一郎之母葬于小黄坊水口。千一郎葬于郑坑水口,墓地山形似马鞍,故称马鞍岭。李氏葬于横山水口。

2世万五郎,妣丘氏。生二男:念八、念九。念八生一男显聪。显聪又生四子:辉、贞、豪、富。长男雷辉留守祖业。次男雷贞迁横山自然村。豪、富兄弟失传。念九迁吉安奖坊,自此下都雷姓分小黄坊、横山、奖坊三处居住,其后裔有一部份迁南平市谋生开基,其余迁徙待查。

           堂号郡望楹联宗祠学堂

           堂号:懿谷堂。

          郡望:冯翊郡。即今属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楹联:“学精易理,忠播睢阳”。“丰剑家声远,宜都世泽长”。

        “学精易理”,指雷德润及其子雷机、雷拱、雷杭俱精于易理,称雷门易。

         忠播睢阳,指雷万春,唐代名将,“安史之乱”时,协助主帅张巡守城,叛贼令狐潮久围睢阳,城中食尽,将士病,不能战,城遂陷,雷万春等36人皆被斩,唐肃宗上元间追赠他为卫烈将军。

      “丰剑”意谓“丰城剑气”传说吴灭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两宿之间常有紫气,当时的豫章人雷焕通晓天象,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点在豫章丰城,司空张华乃任雷焕为丰城令。雷到任后,在丰城掘得宝剑两口,一名龙泉、一名太阿。送龙泉与张华,自持大阿。后雷焕之子子华持剑过延平府延平津,既入水,见二龙各长数丈而去,子华曰:“先公化支之言,张公终合之说,莫信乎。”斗、牛之间紫气即消失。宜都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南朝陈析置宜都县,据推测,雷氏某代祖先曾在宜都居住过。

        雷氏楹联还有“西京旧将,郑国名臣”。“一经珍世泽,双剑振家声”等。

     

     宗祠:

      雷氏各宗支都先后建立有宗祠。

      崇厦建有雷氏宗祠,下都3世念九因迁奖坊作祖,5世贞因迁横山作祖,8世廷积留守小黄坊,其后裔都 分别建有宗祠。才溪,6世承享、承宗建有香火堂,民国7年(1918)建成崇荫堂总祠。这些建在农村的宗祠家庙,大部分在近年都有重修。由杭邑三大支系集资所建的雷氏家庙,座落在城内岗背街,在20世纪50年代建上杭第一招待所时已被拆除。

 

学堂:

雷氏历来重视教育,培养造就人才。在古田苏家坡,移居四川壁山县的廷泽后嗣13世雨丘回祖居地建树槐堂,以供家乡子弟读私塾之用。该建筑富丽堂煌,有上、中、下三个大厅和三个天井,飞檐翘角,雕梁画栋,19291011月中共闽西特委机关曾设在此处。毛泽东在这里指导了闽西党的地方工作,创立苏家坡平民学校,并亲自讲课。现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武将人才辈出

       上杭雷氏将近有700年历史,已发展到27代,雷氏家族具有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代有传人。今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述如下:

        雷庭瑞,临江镇人,清同治五年(1879)已卯科举人,丙戍科(1886)钦点御前侍卫,辛亥革命后,出任中华民国浙江台州军政分府、浙江杭州、嘉应、金华协镇都督,浙江十一府水陆统领等职,任职期间,为官清正,爱民如子,年老卸职时,当地人民赠送他一把红缎金字绣织的万民凉伞和绸缎五色锦旗数十面,以表纪念。

     雷熙春,临江镇人,贡生,历任上杭县劝学社社长,琴岗小学堂堂长、县立中学教员等职,著有《家塾琐言十三卷》、《句股演代公式评述》、《乐耕后庐全集六卷》、《直方大齐教学详草六卷》、《读明史管见一卷》、《东华录大事表志四卷》、《光裕传信录一卷》,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是民国初年上杭办新学的老前辈。

      雷瀚,才溪镇人, 民国8年(1919)考取勤工俭学赴法留学,后保送巴黎大学学习,回国后,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光华大学、广西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他精通法、德、英、俄各国语言文字,终生从事物理学、数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51年国庆节,曾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表达对党和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很快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复信,使他得到极大的鼓舞。

     雷浩北,才溪镇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1950年任中国民用航空局商务处处长。

     雷钦,才溪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跟随在周恩来副主席的身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公安军二十一师政委、六十四军一九0师政委、辽宁省大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

      雷浩茂,才溪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参加了长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北京宣武机械厂党委书记。

     雷清,才溪镇人,曾任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师政委。

雷茂兴,才溪镇人,曾任新四军新旅科长(后牺牲)。雷灵,曾任新四军参谋部作战科科长(后牺牲)

雷桂林,溪口乡人,曾任红军汀连县司令部司令员(后牺牲)

雷旭晖,出生于河北邢台市,祖籍才溪镇,现任最高人民法院海事组组长、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委员、中国海高法协会理事等职,是海事仲裁专家。

       改革开放后,在才溪溪北村、古田苏家坡村涌现出雷书香、雷洪永、雷祖云、雷先春、雷进能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家。他们有的组织建筑工程专业队到深圳承包工程,以严格的质量要求取胜,有的充分利用本地矿产资源,艰苦创业,带领村民走脱贫致富之路,并热心赞助家乡的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赞扬。    

   (本文承才溪溪北雷建文、太拔崇厦雷禄堂、古田苏家坡雷喜双、临江镇东雷善庆等先生提供谱牒资料,作者表示感谢。)

                 (蓝汉民     雷茂腾)

 

1

难过
1

高兴
4

感动

愤怒

搞笑

无聊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雷洁琼 2012-8-21 10:28
我家远房的小爷爷就姓方
引用 雷小林 2012-6-27 23:42
雷氏的始祖是方檠,一定有误。
引用 雷财震 2012-6-20 00:45
难怪家里人老是对我说方雷是一家,我现在明白了
引用 雷云彬 2011-12-10 13:44
支持
引用 雷泽烈 2011-9-19 13:03
也可能人家这一支就是这样来的呢?并且这谱也不是发帖之人写的吧?一个姓氏的起源本就有多种,为什么人家一定要衣依附在你那谱上呢?
引用 雷贵雄 2011-9-9 09:50
我是浙江遂昌北界镇坑里潘村排铺的,我的一系是长男:大一郎(兆达)公长男宗文裔十四世汉三公,十五世永玉公兄弟于清康熙年间由上杭大洋坝凿石塘迁居过来的!
引用 宁静のの致远 2011-8-18 00:42
福建上杭雷建文等宗亲诉说雷姓始祖公还要可笑一些:说什么雷姓始祖出之方叔之次子,西周之事怎能与我天震公一世生于公元前二七五0同日而论???你们的历史知识何等的贫乏、这样不负责任的瞎编乱言、就不怕天下人笑话吗??雷氏敢于揖让天下、还续修不好谱系吗!学一学雷海宗先生吧!他可是我雷氏名动士林、杨名中外的史学大师。曾执教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历史系著名教授兼系主任的历史学家,57年反"右派"中,被第一批打成"反动的右派份子"而调离北京清华大学至天津南开大学放弃自己钟爱的学术研究、而过早地结束了自已的政治生命、于1962年逝于悲愤之中。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关部门终于推翻套在雷海宗身上的不实之词、予以平反昭雪。他治学严慎、特别是对历史年代审定认真、严肃的作风、给不少学子留下珍贵的记忆,也给后来修史、写志、续谱者带了个好头。抛弃错误的认识、就是正榷的开始。这个帖子献给对天震公是雷姓始祖不认同的雷氏宗亲。四川武胜雷德明(秀明)。
一 ...

查看全部评论(7)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05:58 , 处理时间:0.178580秒, 39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