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与华夏同辉与炎黄同立(2)
七、"虞后,姚辛居雷泽,遂以雷为姓,以地为氏"2010年台山修的雷谱新录为此,笔者就以此为由,把姚辛定为雷姓"始祖",我认为这确实是笔者断文取意,为我所用。在谱中没有任何记载说姚辛是方雷公后人,在史料文献中更无据说姚辛是方雷公的后人,此推想是无根无据之论,我的推想是:①姚辛可能是雷姓的源头之一,因为雷姓出自多源这是事实;②姚辛是否与方雷公有关,以目前的资料来说,没有;③方雷公为源的谱系虽有漏录,但记录人物的事迹、时代比较清淅,而姚辛为源的老谱简而略带;④虽两谱有相同之处,这不排除攀龙附凤的可能,应是东成西就,相互融合而为之,详者可立之。 八、笔者在文中说"这两个源流世系都同样传至晋代的雷焕,而中间各代先祖的名字却不同";又说"我们只能理解为先祖一般都有名、字、号、讳等,各地修谱者有的记先祖的名,有的记其号或字、讳等,可能还会出现兄弟错记等问题",于笔者上述的语意与列出的《雷州市南罗内村雷姓源流世系总图》,可以理解为:异一名为"竭";铠一名为"孔伯";畚一名"敷";通一名"陂";逆一名"崇";义一名"永诞"等。我们来分析文中笔者世系:①首先笔者在文中肯定了"从雷氏二世祖异公到六十四世祖雷焕公,每一代先祖的名讳都记载的清清楚楚",那么异就是异,而不是异与竭是同一人,是名、字、号、讳的同一人,且两谱系均未提异为竭,竭为异的记载;②谱系中将通与陂为一人,在谱中通字达政记载明确,而陂谱中载,陂汉武帝时仕淮南王,与历史中的雷被事迹记载一致,那此陂是被,而史中被又非陂,这是明显的错误。若通即雷被不可能在谱中沒有任何事迹记载,且这是有史可考的;③同样将义与永诞并之。义在史与谱中均载字仲公,而永诞在旧谱中并未提一点事迹,序中只说:幼蒙生永诞;永诞生继虞,轻而带过,若义是永诞也不可能对他的事迹支字不提吧。 九、文中作者说"姚辛居雷泽,他想起始祖雷公也居住在雷泽,雷公助黄帝打下江山…………遂以雷为姓,以地为氏,易方为雷,成为雷姓氏分亲始祖。" 看了此段我感觉很矛盾,一是在以前方氏个别贤达大论大非的否认雷公居雷泽,二是这段话本身前后矛盾,三文中笔者说的很确定雷公为姜雷:①在文献中记载雷公居雷泽,又有雷姓谱记载雷公居雷泽,遂于雷姓为始祖。个别方氏强烈否认此序,因为成立此一说就不能吹论雷公"易姜为方",有方氏宗长自己说话前后矛盾;②姜雷封于方山,但未见谱载姜雷居过雷泽,有资料文献记载雷公居雷泽,但非确为姜雷,若姜雷之雷公居雷泽,又据谱、文献记载雷公居雷泽为雷之始,何来姜雷"易姜为方"呢?前后文语矛盾;③若按雷公居雷泽,而从前个别人否认的此雷公又不是姜雷此雷公居雷泽为雷姓,而按笔者认定的姚辛居雷泽为雷姓始,那么就是说此雷公应是指姚辛,姚辛立雷姓为之雷公,顺理成章,合乎情理;④即然在文中承认了雷公居雷泽,又据有关记载雷公居雷泽为雷姓,而姚辛为雷公之后,又何来姚辛"易方为雷"之说。 十:笔者于2010年台山谱新录"虞后,姚辛居雷泽,遂以雷为姓,以地为氏"为据,把姚辛推为"雷姓之始",并谬为方雷氏姜雷之裔。笔者文中提起了以姚辛为源的老谱,可以说笔者了解此源旧谱。于姚辛为源的老谱是这样记载的:"自有虞后,姚辛居雷泽,遂以雷为姓,以地为氏",台山新谱把"自有虞后"改为"虞后"。 "虞后"实为"有虞后","有虞"是一个氏名,如笔者引《辞海》注是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阪,舜乃其领袖。而大量文献史料均载:舜帝有虞氏,姓姚名重华,故又称为虞舜。 按老谱记载实为:自从舜帝有虞氏的后人姚辛居于雷泽,遂姓雷,以地为氏号。而还有古文献记载舜帝有虞曾辛勤稼于历山,渔猎于雷泽。所以姚辛应是舜在雷泽时所留下的一支后人,正如谱载:有虞后,姚辛居雷泽。这也吻合舜渔猎于雷泽的史实。 于旧谱的真实记录及各古文献史料的左证而论,姚辛与姚重华有关,与方雷氏姜雷之雷公无关。 综合上面的史实分析可得结论:①姚辛并非方雷氏一系,文献无从考论,今谱有之但与旧谱不同,谓之今人而改;②吾系雷姓并非始于夏朝后期,更不可能比方氏晚上千年,应于方氏在同一时代分立;③雷姓源出多头,姚辛可能是雷氏一支,但非与吾源一脉。 吾之雷黄帝时唯方雷氏姜雷始之,实之,史也。 |
|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4 23:57 , 处理时间:0.155015秒, 45次请求 , Gzip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