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雷氏网

 找回密码
 加入雷氏家园

微信扫码,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姓氏研究专著《中华雷氏姓源考》公开发行 ◆雷氏宗亲网文章发布指南 ◆致关注我(本站小编)的宗亲的一封公开信
中华雷氏网 雷氏门户 雷氏新闻 查看内容

点评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源流部部长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 ... ... ... ...

2017-8-29 09:53| 发布者: 雷旭| 查看: 7540| 评论: 0|原作者: 雷氏溯源学习交流微信群|来自: 雷氏溯源学习交流微信群

摘要: 点评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源流部部长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作者:雷氏溯源学习交流微信群 点评说明:黑色宋体字为德正部长的文章。蓝色楷体字为点评内容,绿色楷体字为点评者的引录或参考文献书目。 德正《雷姓起 ...

点评中华雷氏文化研究会

源流部部长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作者:雷氏溯源学习交流微信群

点评说明:黑色宋体字为德正部长的文章。蓝色楷体字为点评内容,绿色楷体字为点评者的引录或参考文献书目。

德正《雷姓起源》曰:“……雷姓主流出自上古神农氏十世、八代炎帝榆罔之子,名雷。因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让位与轩辕,隐居于西陵,称“西陵氏”。后被黄帝封于方山国候,属黄帝时封国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带。以地方山(嵩山)称“方雷氏”。后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此乃雷姓之主脉源流”。

一评:“榆罔之子,名雷”。

“榆罔之子,雷”这句话,明朝以前,于史无载。明初·宋濂根据方姓人自己的说法,在替其作《方氏族谱序》云:“方雷者,西陵氏女,轩辕之正妃,是为嫘祖。或曰,榆罔之子曰雷,封于方山,后人因以方为氏,未详孰是”。清·张澍在《姓氏寻源》引注宋濂说词。清·陈延炜在《姓氏考略》云:“方雷为黄帝次妃女节。一云。榆罔之子曰雷。封于方山。后人以地为氏。一云。周方叔之后。以字为氏。”

评者查实,此句最早源出晋代《方氏族谱》,其余史志均无此记录和传说。个别姓氏书籍的记录,均抄袭方氏族谱记录。从评者所掌握的资料看,所有清代、民国的雷氏族谱一般表述为“方雷氏后裔”“黄帝元妃、嫘祖、西陵氏”等词条。此文引用方氏族谱的记载来表达雷姓源流,值得商榷。

引录或参考文献:

1.《世本》雷氏记载资料

 孙氏注云.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皞.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史记五帝本纪索隐.正义. 

淇案董氏所引.与世本文不类.必传注等说也.凡疑者.皆加一圈别之.孙氏注世本.隋唐书志皆不载.尧典正义引世本云.尧为黄帝玄孙.路史后纪九卷注引云.帝喾黄帝之曾孙.此皆约举帝系文也.左传昭公元年疏引云.金天氏帝少昊.又十七年疏引云.青阳即少昊.黄帝之子.代黄帝而有天下.号曰金天氏.此皆约举传注文也.名契.路史后纪七卷注引作栔.又作挈.契与挈栔.古字通.皆挚字之讹也.考国语有两青阳.皆黄帝子.一为姬姓.帝妃西陵氏之女蚕祖所生.即玄嚣也.史谓其降居江水.不得在帝位.其后裔是为高辛.一为已姓.方雷氏之甥.逸书谓其名曰质.因继蚩尤而宇于少昊.故又曰小昊清.其裔孙是为少昊帝挚.故三统历引考德云.少昊曰清.清者黄帝之子清阳也.是其子孙名挚.又曹子建帝少昊赞曰.礼自轩辕.青阳之裔.然则少昊帝挚.实为青阳之裔.非即质矣.自汉以后.言古系者.多误合两青阳为一.又误谓少昊挚即少昊清.此由世本在汉初.文多残落.帝系篇脱去少昊之世.故史迁采之作帝纪.不及少昊.而后之言少昊者.亦每多纰缪也.宋注云云.实同此误.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生颛顼.山海经十八卷注.

 淇案戴记.黄帝下有居轩辕之邱五字.昌意下有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二句.史记亦有之.泜.作江.郭注所引.或节取之也.否则三语见世本居篇.戴氏误羼于此.韦昭国语注引帝系此文.亦无居轩辕五字.又戴记.累作嫘.浊作蜀.仆作濮.嫘祖昌濮下.皆有氏字.属上为句.故下又曰.吴回氏.付祖氏.女皇氏.女匽氏.氏皆连名字读之.大误.案氏者.后世之称.传世之谓也.传曰.胙之土而命之氏.谓即以所封之国命为某氏.使之世守此土.其支庶则各以其王父之字谥为族.或即以为氏.人臣有世功者.即以其.先世官邑氏其子孙.或亦以字谥.故周礼地官疏云.祖父以来.世为是官.则命之以氏.凡官称氏者皆此类.自古公侯卿士从无以己之名字.及身称氏者.况嫘祖.昌仆.女皇.女匽.又皆妇名.无称氏之礼.氏字当属下为句.古文氏与是通.汉书地理志曰.氏为庄公.汉韩勑后碑云.韩君于氏愤慉之思.是皆作氏.下文是生老童.是生六子.卫是也韩是也等句.戴记是皆作氏.诸书引世本并作是也.国语注引是生青阳.又作实.盖古文寔与实通.是与寔通.诗郑笺云.寔实同.春秋桓公六年经曰.寔来.谷梁传曰.实来者.是来也.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纍祖.产青阳及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左传昭公十七年疏.山海经注.

 澍桉此与大戴帝系世次相合.汉律历志及帝系三统历.皆以鲧为高阳五世孙.此云颛顼生鲧.失其次矣.又桉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累通作雷.大戴礼史记作嫘祖.汉书人表作絫祖.竹书云.昌意降居若水.产帝干荒.干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海内经亦云韩流生颛顼.与世本戾.一引黄帝下有有熊氏三字.

右侯国氏姓 西陵氏.春秋时有大夫西陵羔.元和姓纂.路史国名纪六. 

淇案西陵氏.雷姓.炎帝神农氏之诸侯也.帝系曰.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累.史记五帝本纪作嫘.汉书古今人表作絫.山海经作雷.盖雷姓祖名也.禹贡.山有雷首.泽有雷夏.穆天子传有雷水.是亦因生赐姓者.又黄帝时有雷伯.见素问.殷之末世有雷开.见楚词.晋献公时有累虎.见左氏内外传.此则以雷为氏者.韦昭国语注引帝系说.谓方雷是西陵之姓.雷累同.此误合黄帝二妃方雷氏与西陵氏为一人也.

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生青阳及昌意.按山海经注引生作产.广韵注引作黄帝娶西陵氏女为妃.名累祖.

帝世.黄炎诸国

 黄帝时 西陵 方雷即雷 西王 西戎 獯鬻

 炎帝时 有蟜 华胥 于类

王朝.殷商诸国

  附殷商诸臣之有氏可纪者:雷氏雷公后 王氏

2.方氏族谱原文参考:

吾方氏受姓,系出神农。建居山东曲阜县帝榆冈之子曰雷,奉轩辕命,擒蚩尤斩永曜有功,封于方山,故以方为姓。居北直棣保安县,传十世,共计二百六十五年。帝尧十八年壬寅,十世保书变公迁回山东济宁府曲阜县,居七世,共计百八十五年。十七世皆俊公由山东迁河南汝南商议南郡,居七十三世,共计二千五百一十五年。到二世圣明公贤良方正,拜博士议郎.太常寺卿.黟县侯,于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已卯由河南南郡迁安徽镇江州阳县。

3.东晋·进呈新定方氏宗谱表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丙申(公元336年)三月十二日,诏天下索诸大家宗谱。詹事舍人方孚上扬州遂安县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脉谱表。

臣方孚谨言:臣等千载有幸,奉诏品量分别氏族者。

臣族承神农之后帝榆罔之子讳雷,为黄帝左相,封方山,故以方为姓。传数世至回,为陶唐隐士;至相封夏傩侯;方琛封河南伯,始居河南,至周官正卿方叔之后名豹,子孙家于平陵;至汉官中郎将名望,其子名纮,拜河南太守,后裔遍布江西诸郡,靡不簪缨。今不以臣愚庸,蒙恩擢用詹事舍人,臣繇来谨治旧谱、婚宦职状诣阙拜表以闻。

敕付尚书省佐著作郎柳伯华、王戡一校,韩金辉二校,都曹令使刘弘三校,孙瑜四校阅复,钦此。

尚书省佐著作郎、知谱事臣柳伯华等谨奏:为奉敕品入,臣读方氏家谱云:方氏承炎帝之裔,榆罔帝之长子雷为左相,封方山之后也。谧命挨姓,按经传子史,实是不虚。方相、方叔、方琼名宦于三代之朝;方伟、方望、方纮、方雄、方侪、方储、方俨,父子、祖孙、兄弟继佐汉朝,显著风烈,品衍方氏,可证纲宗胄族者矣。

御书:名家盛典。汝方孚伊世藏传,子孙永久勿失。

4.《中华方氏全族统谱总序》摘录

   方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与风姓、高姓、龚姓、姜姓和姬姓并称为“开辟之基”,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方氏族谱的确切始修时间,现已无从考证。但在方氏族谱中,记载有七世祖方爵的“究本源,编谱牒,传后世”。十世祖方晓的小传中也有“喜修谱牒”的记载。由此看来,方氏族谱创修至今已有4000多年时间。

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晋武帝诏令全国官员、贵族进呈家族谱牒,评定姓氏贵贱。次年,关内侯、骠骑将军、新安太守(98世祖)方藏奉旨呈上家谱。太康七年,方氏被品量为“天下大姓”。

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6)三月十二日,晋成帝诏令天下世家大族进呈宗谱。詹事舍人(98世祖)方孚上扬州遂安县新定里大宗方氏血脉谱表,被御书为:“名家盛典”,并命“方孚伊世藏传,子孙永久勿失。”

…………

《汉歙丹阳统宗谱》成于宋代;《歙淳真应庙会宗统谱》刊于盛清,二十卷现存于世,是此次编纂《中华方氏全族统谱》最基础的宝贵资料。

二评:因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让位与轩辕。

黄帝封榆罔,榆罔让位于轩辕,史书确有记载。但查阅有关诸籍言雷因助轩辕氏伐蚩尤于涿鹿有功,让位与轩辕之说无正史记载,既然德正部长如此肯定,本群成员才疏学浅,还望其明示历史史料,以解宗亲寻根之惑。

引录或参考文献:

1.《路史疏仡黄帝》:黄帝“乃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于是申命封胡为丞,鬼容蓲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乃设灵台,立五官以叙五事。命臾区占星,斗苞授规”“命羲和占日”“尚仪占月”“车区占风”“隶首定数”“伶伦造律”“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谨候其时,则可万全。”“命西陵氏劝蚕稼”“命风后方割万里,画土分疆”。

2.《资治通鉴外纪》载: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风后明乎天道,故为当时;太常察乎地利,故为廪者;奢龙辨乎东方,故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为李。”《管子五行》载亦类此。

3.《史记三家注》曰:“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爲营衞。官名皆以云命,爲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4.《集解》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班固曰:“力牧,黄帝相也。”大鸿,见封禅书。

5.《正义》曰: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6.《三皇五帝时代》载:黄帝釜山会盟,册命各级朝官后,又在具茨山嘉封功臣名将:“封华盖童子世守具茨山,于主峰(北峰)天心一柱,司天道,通神明;封风后于大隗山峰顶,为风后顶;封力牧于东南峰,为力牧峰;封常先于南山口,为常先口;封鬼臾区大鸿于西南峰,为大鸿砦(同“寨”);封七公天老、太山稽、阉冉、单盈才、果童、后土、应龙于七圣台。”

三评:后被黄帝封于方山国候,属黄帝时封国之一,在今河南嵩山一带。

经评者查实,榆罔失去政权后,被封的地方叫榆次(榆州,榆社,榆国,潞子国)而没有方雷国(方国,雷国)记载。评者通过查阅史料(原文附下)和《方氏族谱》,对比判断发现:榆罔受封的地方在晋(山西),而不在河南。不知德正部长是从哪个资料考证的,请提供原文的作者、书名、内容页码、出版社,以正视听。

附录:榆罔封国有关史料原文参考

1.《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 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

2.《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立百二十年崩,生帝哀,哀生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轩辕氏兴焉。

3.《竹书纪年·周书·雪》载:“上古帝榆罔凭太行以居冀州。榆罔之后,国为榆州”。光绪《潞城县志》引《路史后纪》:“炎帝参卢,是曰榆罔。居空桑,政束急务,乘人而斗其捷,于是诸侯携贰。黄帝时为有熊氏,实懋圣德,诸侯利宾之。参卢大惧,谡禅于熊,爰代炎辉,是为黄帝。乃封参卢于路,路,露也。露之后,繁于河之东北。商周间别为赤、白之狄。”

4.宋罗泌《路史》载:“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轩辕氏兴,受炎帝参卢禅,封参卢(榆罔)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路史》:“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无纲纪礼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知尚赤,故谓之赤狄潞。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率师灭潞。事载《左传》”,末代炎帝参卢所建的“潞”自黄帝后慢慢衰落,传承至春秋时名为潞子国,是“赤狄”族的主要活动区域。

四评:后裔有以祖名易雷姓,也有以地名易方姓。

此句是托《登封市志》之名,造假而为。读者可百度中华雷氏网查《为什么要篡改<登封市志>有关雷姓的描述》一文。若榆罔子为“雷”,何以以祖名易雷姓”,或为承祖名为姓封方雷国为据,何以也有以地名易方姓”?

五评:“此乃雷姓之主脉源流”“雷姓第二大支脉源,是闽、浙、赣畲族雷姓……40%是焕公之后改族移居此地”“初步统计五省不足三万人”“户籍人口统计不足两千人”“此两支雷姓至今统计不足两千人”“本支雷姓今有两千余人”“但人口极少”等。

评者认为这些遣词用句中有强调“主脉源流”与非主脉源流之嫌疑。其中不是主源”“人口极少的说法多次出现,没有“敦睦宗亲”思想意识,与研究会提倡的“一家亲”相矛盾,感觉作者刻意放大雷姓多源流中的主脉源流”,与现阶段修谱的热情气氛极不协调。同时这些人口统计数据的依据是什么?部长先生并没有交代清楚。评者认为,一笔写个雷字,没有主次源流。民族大融合、大迁播,基因遗传,血脉世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何来主次源流之分?

最后,恳请德正部长公开为评者解释一下迷惑之处,让评者及雷家老百姓增添姓氏源流知识。若是您摘录的内容,能否写清出自何作者、何书、何页、何出版物?若是研究得出的结论,可否写清道明?期盼以后看到您的大作,“摘、引、录、研、考、辨、疑、日期”等要素交代清楚,让读者叹为观止,增长见识。

言语之中,若有冒犯之处,敬请谅解!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一:评者提供参考文献目录

1.《宋濂全集》(全四册)(罗月霞 主编)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912月第1   199912月第1次印刷

2.《姓氏寻源》(清·张澍 编纂 赵振兴 校点)岳麓书社199210月第1 199210月第1次印刷

3.《姓氏考略》(清・陈延炜  撰》(据百部丛书集成之第二十四,学海类编,一九六七年,台北艺文印书馆景印本)

4.《三皇五帝时代》(王大有 着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5月第1  20005月第1次印

5.《路史》(宋·罗泌 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035月第1  20035月第1次印刷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编著;(元)胡三省音注卷第一百零七  (三八七年——三九一年)

《史记三家注》(汉・司马迁撰  宋・裴駰・集解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广陵书社20145月第1   20145月第1次印刷

《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唐  林宝    岑仲勉校记)中华书局  19945月第1  19945月北京第1次印刷

《中国姓氏源流史》(籍秀琴  着) 文津出版社  初版一刷  民国871

10.《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窦学田编撰  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710月第1  199710月第1次印刷

《炎黄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4月第1   19924月第1次印刷


难过

高兴

感动

愤怒

搞笑

无聊

最新评论

联系站长|手机版|关于雷氏宗亲网|中华雷氏网『leishi.org.cn』 ( 蜀ICP备17004049号-13 )

© 2010-2015 雷氏伟业  建议使用IE8[点击下载]以上浏览器   GMT+8, 2025-4-19 14:28 , 处理时间:0.136558秒, 38次请求 , Gzip On.

Design by 雷氏伟业 @ Discuz! X3.5 --【中华雷氏网】

返回顶部